生机无限

综艺大陆2018

主演:内详

导演:王童

 剧照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2

详细剧情

大型观察式医疗纪实节目,通过101个摄像头和4个移动摄像机、24小时不间断拍摄,聚焦最繁忙的三家中国医院,将镜头对准妇产科、儿科、急诊科,三个浓缩了生之“喜”,生之“成长”,生之“急”的地方,实现对中国人生命全周期的全景式记录。  节目真实记录在拯救生命的前线上,中国医护人员紧张高压工作状态下的冷静和坚守,努力和执着;患病老百姓疼痛背后的坚韧和顽强,爱和希望。促使受众更多地了解到医生的日常工作状态,展示医患之间应有的信任,打破医患双方的隔膜。

 长篇影评

 1 ) 内容才是正义!

从《急诊室故事》开始圈粉医疗纪实节目,看到湖南卫视的预告有点似曾相识感,随手一百度,发现是一个团队操刀的,顿时更加期待。作为《急诊》死忠粉,看完第一集,既觉得亲切,又多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新鲜和惊喜。怎么说呢,《急诊》大多以患者角度为切口,体现生命的温情,关注个人情怀,痛点更细腻;《生机》从第一集的表现看,好像叙事层面更宏大,从医生视角审视,有一种生命神圣的尊严感,让我对医生这个人群产生了职业崇拜。刷过太多医疗剧,这个纪实片增加了之前医疗剧的维度(现在看医疗剧开始走技术路线挑刺儿了哈哈),也因此拥有了能不断追问和反思的习惯。希望国内能多出这样的好节目,打造像BBC一样能不断生产好作品的精品帝国,拥有更多打动人心的光影力量!

最后,补充个点题的话,看到前面有朋友讨论到雷不雷同的话题,抛开这俩节目本身就是一家公司制作的不说,但就节目本身而言,技术只是个拍摄手法,电影大家都用蒙太奇,也没说谁抄谁,国外固定摄像头的节目这些年也不止一个,但我很少看到有雷同的。至于医疗场景也就是个题材和类型罢了,就好比爱情片,拍的人多了,质量也有天上地下之分。所以,节目的真正硬道理,还得看内容。

内容好了,作品不负你。

 2 ) 人生太短了,我们都要好好活

去年四月份,我在河北工业大学做分享,提到想去医院蹲守一个月的事,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一下集中了生老病死状态的微缩人间能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冲击。

我是一个有些胆小的人,从小到大没打过吊瓶,能吃药绝不打针,能打小针绝不选其他方式,但这不影响我对医院和医生的敬畏心。

真正近距离去医院观察,是陪家人去医院检查身体,那种身为家属的彷徨和担忧,无法用语言叙述。

所以,在看在《生机无限》时,我特别能理解那些掩面而泣、不知所措的人。他们并非软弱,而是无助。

在前三集中,有三个故事特别戳心,分别是才18个月就患了间变性室管膜瘤的楠楠,51岁呼吸困难、失去意识的赵国俊和72岁因呼吸管异物而异常痛苦的洪霞老人。

几个病人的年龄,似乎画出了我们短暂一生的三个重要阶段,可这些阶段是否能平安度过,都是一个未知。

第一个故事里,楠楠的妈妈刚刚二十八岁,她在面对孩子第二天无法确定的“20%的生和80%的死”时,满面愁容。她希望自己能替楠楠痛,并说孩子“太遭罪了”。

医生们所做的,是理性、克制,用知识、经验、技术去救治一个病人。可能在很多人眼里,他们不够温情或者面无表情起来有些冷漠,但见惯了生死,并把救治每一个病人当做理想这群人应该比任何人都知道生命的可贵。

第二个故事里,正值壮年的赵国俊因为重症肺炎被送到了急诊室,他妻子的反应应该让很多人觉得揪心吧,那种不能自抑的痛哭流涕,就是夫妻之间的不舍和相依。

在得知丈夫肺部大面积感染,生命垂危时,她直接跟大夫说:“那换我俩(肺)。”可能听惯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故事,再在纪录片里看到这样的画面,有种说不出的动人。

不知道为什么,会因为看到这些画面而想到自己陪家人待在医院的情景。

去年姥爷因为膀胱癌动手术,整个夏天家里人都忧心忡忡;妈妈因为心脏不舒服,我带她到市医院做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朋友爸爸生病住在观察室,我们并排坐在楼道安静等待;大学同学意外割断了虎口的筋,我和她在医院昏黄的灯下聊天,并在离开时塞给她两千块钱。

医院是一个能让人心变柔软的地方。它像是巨大的容器,将血液、眼泪、恐惧、悲伤统统收纳进去。

《生机无限》里的医院更是如此,它放大了这些情绪。单体的故事,也藏着不容忽视的能量。我从这些病人、家属、医生的身上,看到了很多东西,它们有我熟悉的,也有陌生的。但统统不再遮掩的放在我眼前,让人细致去看生命中可能会发生的一切。

但最最让我觉得难得的还是金德水老人和洪霞老人的故事,他们俩用一生告诉了我们什么叫相濡以沫和生死相许。

那句“她死了我也就死了”听得人震聋发聩,让我想起木心的那首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从青梅竹马到白发苍苍,两个人相携相守,一同熬过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好在,这些故事的结局都不算太坏。楠楠的手术成功了,可能以后会面对无数次化疗,但他终究能够继续活下去亲眼看一看这个世界;赵国俊换了人工肺,已经能够坐着轮椅晒晒太阳;洪霞老人的假牙也从左主支气管中取出,能够顺畅呼吸。

我在看《生机无限》时,像是真的跟医生一起在医院里奔走、商讨、找寻治疗病人的最佳方案。人太脆弱了,可能一场看似轻微的感冒,都能让人险些丧命。而人又很顽强,面对恶性肿瘤的重创也能积极向上。可能疾病有时候是一种考验,它把最痛苦最丑陋的东西安放在最亲近的人身上,我们需要选择如何面对。亲情是否可靠,爱情也许牢固,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信任在未知面前又有多少?

但庆幸的是,我看到许多人在生和死、健康和金钱、信任和怀疑之间,选择了前者,所以,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爱和希望。

看完片子后,我心中最多的感受是感激,跟很多人相比,我拥有的已经足够多了,家人健康,生活平顺,哪怕偶尔有风,也会很快过去。

可能人总会有无限的欲望,想要得到很多东西,但能够好好活下去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我只想能在可以陪伴家人的时候,守在他们身边,一起吃一顿饭,聊一会儿天,多去看看风景,做些父母、亲友喜欢的事。

人生太短了,我们都要好好活。

 3 ) 人生本脆弱,全靠情感死撑着,但是,死撑也要撑,这就是生活。

大家好,我是自来水,刚看完《生机无限》最新一期,后悔今天化妆了,因为你看的时候会哭的稀里哗啦。医院是能看到人最脆弱的一面同时也是看到人最坚强一面的地方,在生死关面前,才会意识到珍惜是件多么重要的事。我没得过什么大病,比较严重的是得过甲型H1N1,会死人的那种。痊愈了之后身体不差,但特别容易得流感,得流感的时候发烧呕吐症状都会有,尤其是一个人在上海的时候一旦发烧,那种无助感会非常强,然后非常幸运有戚林建,身边有学医的朋友真的会感觉特别安心。医生是挡在生死关前的人,可能会经常在新闻里看到医闹现象,每个行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绝大多数人在自己岗位上都是持着善良的心,高度职业操守在兢兢业业。在生活中,多一分理解容易说出口,但很难做到。朋友圈里渐渐有了给他(她)发消息再也不会回的人,当你身边的人离去了,你才会有生命的实感,它就是这么地措手不及。其实舒老师住院的事我应该是比较早知道的一个毕业生,那时候我刚好在衢州,我去了人民医院的NICU。我知道那道门后就有舒老师,但我没法进去,后来偶然在门口见到了舒老师的儿子,他很冷静,我想有一个这么踏实的儿子舒老师一定很开心。在那时候,我也曾想过,假设有一天,我会面临这样的情景,我会是怎么样一个状态,幸运的是我有一个哥哥。家里有兄弟姐妹真的会感觉很稳,从底子里就会有种我不怕的气势。所以,生活是不简单的,走出NICU的时候,我发了条朋友圈,我希望身边每个朋友都把自己照顾好。片尾医生说,对生活要敬畏地活着,是啊,你糟蹋了自己,生活也会糟蹋你,每个人都没有回头的权利。很久没看到过这么感人的纪实节目了,每天嘻嘻哈哈的生活中我们到底在执着什么?看完第一期节目的时候,我就和贺哥说觉得这节目太有意义你们太棒了,贺哥说这是用我们健康换来的。是啊,想到每个人日夜无休地记录,成片后是无可估量的素材量,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冰山一角,所以做有品质的节目这件事真的是件很有挑战同时也是件很心动的事。人生百态,而大部分人并不能感受真正百态的人生,但是影像可以,可能我们没法真正去体验,但是影像可以把世界展现在你眼前,这也是我当初非要读广电不可的原因。以前看到优秀的片子都会默默地在心里想这些人好棒啊,要是我能认识他们,能和他们一样棒就好了,看到无限生机的时候,突然想到,啊,原来这么棒的团队就在那的时候,这时候意识到了,可能这就是从学生时代到工作实践中最大的魅力。为每一个人鼓掌,无论是镜头前的变化人生还是镜头后每一个忙碌的身影。

 4 ) 从这一点上讲,《生机无限》赢了。

看过几期,很用心的作品,值得鼓励。镜头和剪辑、后期都很棒,虽然有同类作品珠玉在前,但难得是拍出了令人震撼的真实和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我想,关于媒体人的社会职能,这是具有里程碑的一步。有人可能质疑节目有些偏综艺而远纪录,但我觉得这正是这档节目的精髓所在,如果人们想看纪录片,那就是另一部《生门》,如果人们想看综艺,那就是急诊科《养生堂》,都无新意。生与死,医与患,本来就是严肃课题,但又不能太过science,毕竟这是TV show,从这一点上讲,《生机无限》赢了。

 5 ) 键盘侠真心厉害

一楼同学麻烦看了制作团队再说话,急诊室故事本来就是东方卫视和恒顿传媒联手打造的节目,版权引自英国人家也没有闭口不谈,况且今年和以前也不一样好吧……而且固定摄像头在中国纪录片里面运用的并不算多,急诊室故事算是打开了纪录片的一个新维度,一个节目也是要看内容的,如果起到了好的社会影响不是更好吗?难道那些天天拍明星隐私的东西就比这个节目更优越?

 6 ) 生死面前,人人平等

值得一看好的节目,和家人一起看的,看完三观都刷新了。生命是脆弱的,脆弱到一群肉眼看不到的病菌就能让你几天爬不起来,同时生命也是也是顽强的,顽强到死神都对它束手无策。而且在生死面前没有人民币玩家,不管你是权贵还是布衣,都一视同仁。有些东西在失去的时候才会觉察到它宝贵,珍惜健康,珍惜家人,希望有更多这样发人深省的好内容。

 7 ) 医者也是普通人

纪录片或者纪实节目一直是我很喜欢看的一个类别,而医疗纪实又是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子类别,所以当得知《急诊室故事》的团队制作的《生机无限》开播了,我就迅速跟进去看了。

我一直觉得所有学科中,最有价值的两个学科,一个是医学,它关乎于人的本质;一个是经济学,它关乎于世界的真相。你可以不看莎士比亚,也可以不知道吕布和张无忌到底哪个练成了乾坤大挪移,也可以猜不出悬疑小说的凶手,也可以不知道黑色裤子搭什么颜色的袜子好看,但这两个学科的知识都应该了解,它会影响你的一生。

甚至很多的医患矛盾,往往源于对医疗行业工作状态的不了解。这里想到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很想道个歉。若干年前,我因为车祸被送进医院,我当时甚至不知道做手术是需要准备时间和需要等待伤处消肿才能进行的,我还向家人严厉声讨主治医生“晾”了我几个小时才给我手术,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知道那位站在我床边的手术医生内心是怎样的,至少当时他并没因为我的“栽赃”而生气。

《生机无限》在北京的三家医院的科室里安装了摄像头,24小时多角度拍摄,然后从大量的拍摄素材里寻找动人的故事主线,剪辑、编辑、再补充采访医患双方当事人,就形成了这样的节目,提供了一个了解医院每日状态多层次的视角。

一、急诊室,就是生死场

我们可以看到医院里非常故事性的一面。一个51岁的男人重症肺炎被送进医院,只因为妻子怕他躺得不舒服想给老公换个身下的垫子,搬动了他身体一下,结果男人就瞬间开始堕入了病危的生死边缘,进入了意识不清醒状态,连妻子都认不出,各种体征急速下降到临界值,随时可能不测。女人追悔莫及,顿足捶胸,你说我干嘛非要给他换什么垫子,差点把我老公给换没了。这种几秒之内生机之差的故事,每天都在抢救室上演。这一集的结尾,脱离生命危险的男人已经能神采奕奕地讲话,让人不得不感叹,人的生命脆弱至极,那几分钟里还阴阳未卜,这几分钟里已笑对人间。

而关键的几分钟,就掌握在医生、医院、医疗行业的手里。

最催泪的是第三集,讲两个相互依靠的老人,老奶奶因为偏瘫不能说话,假牙脱落掉进了支气管,老爷爷在医院相伴。两个人的眼神特别地扎心,老奶奶卧床多年,无法言语,她的全部感受和需求都包含在望向老爷爷的眼神里,而老爷爷的眼神是很有心思的,对着老奶奶时就满眼是笑意,还会逗她开心,当他独自望向别处时,就是满眼的无助、迷茫。一个人的言语有时是会骗人的,但是眼神就从来不会。他把所有的压力和对未来的绝望都留给了自己,把短暂的笑留给了病床上的老伴。看这一集时我眼泪哗哗的,前方预警。

如果说急诊室和医院就是患难与共的生死场,那么人与人之间最无法隐藏的情感最集中的就是在这里。只是在这里患难与共的,不仅只有患者和家属,还有医者。

二、病痛时,最见人心

也有很好笑的地方,一位河北的大爷也是因为重症肺炎送到北京的医院来,入院时已下了病危通知,三个儿子泪如雨下,可是在医生正确诊断和用药下,很快就脱离危险。然后,老爷子就开始“报复性吃饭”,尽管依旧坐床,双眉紧锁,可是一手包子,一手面条,一手小米粥,一手渣渣肉,快镜头连续,一碗一碗又一碗,尽管一看就是医院附近打包的塑料方便饭盒,但可能在老人心里,每多吃一口就是向着生又进了一步,离着死又远了一步。

人的求生欲望是如此的强烈,让人看了都想笑,想想又想哭,我们很多夜以继日的奋斗,人前显圣的潇洒,或是勤于自律地锻炼,说穿了也不过是为此。在这里,能看到人在剥离了一切的虚荣与复杂之后,对“活着”最简单纯粹的欲望。

看过生产主题的第四集,我才知道,原来女人在生孩子时会叫痛,还会叫OMG,一定是个美剧爱好者。

三、没有神医,只有敬业的普通人

片中那位经验丰富又镇定自若的儿童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说了很经典的话,他说医生也是普通人,也是为人父母,所以会尽力而为。他花了几个小时,把9厘米大的脑肿瘤从孩子颅内成功切除,丝毫没有伤及孩子,这在我看来已经是术道高明的例证,然而他却只平淡地说,医生也是普通人。

我一直有对其他职业的好奇,每当我接触到不同职业的人,总是会尽可能地去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从而,你会越发觉得职业与职业之间的不同。

我听过朋友讲述在ICU抢修室的真实经历,一位患者喷血,喷了她一脸,替患者止血之后,她第一时间跑去翻了病人的病史病例,看自己有没有什么感染风险。医生也是普通人,这句话的含义其实非常丰富,在情况复杂的医院诊室和病房尤其是抢修急诊室里,医生面临的风险一点都不比病人小,而选择了这个职业,代表就要在这里坐几十年。有老护士和我讲过,非典那年,临近北京的各省会城市三甲医院抽调医护人员赶赴北京支援,他们科室的办法是抓阄,就是写几个纸团那种最古老的办法。

我没问为什么用这么土的办法,其实想想也知道,因为在非典这种病症面前,无论科室主任还是实习护士,大家都是普通人,没什么分别。

四、不仅要有故事,更要有反思

与以前的医疗纪实节目不同的是,《生机无限》不再延续《急诊室故事》中的那种医生或患者的个人情绪变化视角,不再渲染那种医患双方情绪起伏变化的故事性,而是更多从医生的视角来讲述患者案例,甚至有时候是反思,或者遗憾。这就让《生机无限》在医院里生死之间的故事性表述之外,有了反思视角,而这,是最为宝贵的。

看《生机无限》也让我想到另外的问题:除了医生和患者之外,医疗中还有一个非常隐形的东西,体制性问题。在笼罩着整个医疗行业甚至时代的体制性问题之下,许多患者在承担着医疗体制性问题的代价,比如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医术的时代局限性等,而医生,却恰恰是身处其中、并要努力将这种代价减小到最低的人。

即便你曾经跨过山和大海,那也不过是无数个物理和化学反应。从生到死的无限可能性的秘密,都在医疗行业中。在呼唤医者仁心的同时,也需要对医者抱有理解和感谢的心。

最后再说下拍摄手法,据说《生机无限》在北京三家医院的科室角落里一共装了101个摄像头,24小时拍摄,再从拍到海量素材中挑选、梳理出故事主线,重新编排,补充采访当事医生和患者。这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事情,做过视频节目的人都知道,仅仅是101个摄像头一天24小时就会产生2424小时的素材,把一天的素材看完,一个人就要101天,何况不止拍摄一天。但这种拍摄是最真实的,人没有面对摄像机时的紧张感和表演欲,展示的是他们最真实、最日常的状态。

每个人的生活都远比综艺节目和电视剧更精彩。生命如此宝贵又如此脆弱,有什么梦想要抓紧去实现,才能不虚此行。

 8 ) 纪实与真实?

和大多数看了多部医疗纪实片的大家一样,我在看到《生机无限》这部新的作品的时候也不免提起之前的《生门》《急诊室故事》等作品与之比较一番。再加之湖南台难得的在730这紧巴巴的半小时黄金档里下注了这样一部看似不太符合其受众风格的纪实专题作品,这样的举措在引起大家好奇心的同时,也不免会令人对其过度的包装和娱乐化而担心。

但就个人而言,《生机无限》的真实感还是超越了我的想象的,查阅了资料后发现这绝大部分应归功于目前国内少见的固定摄像头拍摄模式。节目镜头中不难发现偶尔未被避开的摄像头,以及无一例外的俯拍视角,这与其他高分作品是很不相同的:曾经印象最深的生门利用了无旁白、采访的编排方式,最大程度减少对观者思考的干涉,还原其真实性,但我们也难免会见到镜头中被拍摄者时不时望向摄像机的视线,或者不知所措地与摄像师直勾勾的搭话;而《生机无限》,则是以无打扰的拍摄方式,避免了被拍摄者的镜头意识,出演者只知自己被拍(这是对其知情权的基本保护),而不知自己如何被拍何时被拍,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医患沟通细节的最真实呈现。通过这样的拍摄方式,我们见到的不是一味伟岸无私奉献的“施韦泽”,而是也有小疲倦小性格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普通医护;不是面对疾病与死亡后幡然醒悟抛下一切追求健康和幸福的患者,而是在健康的威胁和背负的生活压力中难以抉择,脚步彷徨的现实人群。从这个角度而言,只能说不同的医疗纪实作品其真实感的维度各有不同。个人角度来说,《生机无限》在一部纪实作品的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还是保持了不错的平衡的:剪辑编排创造故事性,拍摄方式保留真实性。

节目中可看到的固定摄像头,这是目前在国内节目中少见的无打扰拍摄技术

顺便一说,在湖南卫视730黄金档这不可动摇的半个小时里能把故事有头有尾地讲清楚也绝对算是一种挑战了。以及个人很喜欢《家有一宝》里的老夫妇和《笑着面对》里的母子。

 短评

刚刚看了分娩的一期,全程泪目。跟爸妈一起看的,妈妈来的晚,问我怎么了(问的是电视里怎么了),我说他们生孩子,折腾了一夜还没完。我妈说,你当时折腾了更久。后来孩子生出来,我妈说当时在医院里全都是我爸在帮换各种东西。母亲真的太辛苦了太伟大了。表示以后不想生孩子的想法更强烈了。

6分钟前
  • pathetic
  • 力荐

狗血最濃稠的一部,大概是為了二胎三胎政策而拍了那麼多婦產科吧,實在不覺得給人看生產過程有助於提高出生率。

11分钟前
  • FigMent
  • 还行

老人在病床前的真情表白。太感动了。这才是爱情啊

13分钟前
  • 王承毅Vito
  • 力荐

3个多月的努力💪 加油!

15分钟前
  • Fufu即芙芙
  • 力荐

烦死了看的我一集哭一集笑的、

20分钟前
  • Яανeη
  • 推荐

楼上那位说抄袭的,我想说这就是东方卫视急诊室原班人马做的,引进的版权

21分钟前
  • idsyhui
  • 推荐

记录的场所是北京的三家医院,前两集交织得太复杂,后面一家一家医院,一个一个话题来展开,明显要好很多。继续追看吧,特别喜欢医疗类纪录片。

25分钟前
  • wenwen
  • 推荐

在医疗纪录片里植入广告我真的就不想看了,每集30分钟篇幅完全不够讲三个故事,还想把纪实+科普+实习医生视角都加进来,强行上下集制造悬念真的感觉是用做综艺的套路做纪录片,镜头的快速转换和剪辑也很迷,还挺失望的。

26分钟前
  • Sourire
  • 还行

虽然很不错,但比急诊室故事还是差了点,强行找主题分集导致观感很乱。

31分钟前
  • c
  • 推荐

湖南卫视用剪综艺和电视剧的方法剪医疗纪实类节目……好好的医生,好好的病例,都成了满屏的尴尬。心疼我恒顿传媒,一定是没剪辑权的。

36分钟前
  • 晏昕
  • 较差

不如急诊室故事更不如人间世八集之后弃了

40分钟前
  • 头像是好剧
  • 较差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们深深的皱纹是宝,因为那是爱过你的所有表情;他们模糊的意识是宝,因为那是为你流逝的所有智力;他们对你的依赖是宝,因为那是对你的骄傲和信任!

45分钟前
  • 来福
  • 力荐

陪老婆一起了看的,文案和故事都不错,败笔就是医生小窍门拍得跟电视上卖保健药的!!!镜头下的医生们和患者都好平和,完全没有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反而显得不真实了。

46分钟前
  • 熊猫
  • 推荐

我们都疲于奔命而忘却了最初的本真

51分钟前
  • Eyenicy
  • 力荐

从急诊室故事跟过来的,还是那么喜欢,依然非常非常精彩!期待你们的新作品~

54分钟前
  • 老韩
  • 力荐

剪辑和配乐放大了被摄主体的情感,强化了叙事,也就弱化了纪实性,但一集看下来其实完成度不错

57分钟前
  • 伐桂少年
  • 还行

真的很感动,生活太忙碌,时不时需要停下来审视下自己。特地去搜了下制作团队,当年东方卫视的急诊室就是这个团队做的,说抄袭的也是...在网上发言也需要脑子(呵呵

1小时前
  • 欧阳樱健
  • 力荐

有点催泪,在生死面前,人性是脆弱的。

1小时前
  • 南希
  • 力荐

太打动人了,真实记录生命的故事!这样记录生命正能量的节目,好喜欢!第二集结局如何啊!希望是好结局 🙏

1小时前
  • Morning
  • 力荐

前几集

1小时前
  • 云雀不可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