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版)

科幻片美国 / 英国2012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汤姆·哈迪,安妮·海瑟薇,约瑟夫·高登-莱维特,玛丽昂·歌迪亚,加里·奥德曼,迈克尔·凯恩,摩根·弗里曼,朱诺·坦普尔,乔什·平茨,丹尼尔·逊亚塔,内斯特·卡博内尔,伯恩·戈曼,连姆·尼森,乔伊·金,艾丹·吉伦,基里安·墨菲,乔什·斯图沃特,马修·莫迪恩,本·门德尔森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播放地址

 剧照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版) 剧照 NO.1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版) 剧照 NO.2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版) 剧照 NO.3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版) 剧照 NO.4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版) 剧照 NO.5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版) 剧照 NO.6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版) 剧照 NO.13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版) 剧照 NO.14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版) 剧照 NO.15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版) 剧照 NO.16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版) 剧照 NO.17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版) 剧照 NO.18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版) 剧照 NO.19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1 01:53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给《黑暗骑士崛起》内地字幕捉捉虫 (更新几点)

是的俺又来了,标题也想不出新的,姑且按照之前复联那篇来吧。

by 豆达令

这次字幕虽然意译略过度,不过整体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此外有几个地方翻错,强迫症患者表示不捉出来略难受(职业病没药救):


(以下内容仅代表个人意见,如有错漏敬请指出)


1 说韦恩基金不再赞助孤儿院那里:there has to be some《——字幕“应该不缺钱”意思错了,这里说的是“(韦恩集团)得有利润才能赞助”。

2 韦恩集团被收购之后,Bruce跟Fox说“应用科学部应该shut down”,Fox回答“按官方说法已经关了”,该句原文是说“这个部门一直是shut down的”,就是对外*从未*公开过,那就不存在关闭的问题了。
原台词:
WAYNE
I figured you’d have shut this place down.
FOX
It was always shut down, officially.

3 Bane评价Batman打架“像个年轻人,不知道hold back”,被译成了“不留后路”,应为“毫不保留”。

4 体育场那段,Bane说“Gotham,take control”应为“高谭市民来做城市的主人”,而不是“今天高谭是主场”。【这个太离谱了OTL】
加上原台词是一句话,说了两遍take control是汤老师拍戏时的发挥:
BANE
Gotham, take control of your city...

5 小警察Blake在爆炸后奔去医院找Gordon,闯进病房被Gordon用枪抵住脑袋之后,Gordon说的是“clear the corners”,意为“注意角落”,而不是“你来开道”。(看多罪案剧的就知道,警察闯进有危险的地方,必须先排除所有边边角角的地方才能确认安全)
原台词:
INT. HOSPITAL ROOM - CONTINUOUS
Blake leaps into the room, gun high - freezes as warm metal
touches the base of his skull.
GORDON (O.S.)
Clear the corners, rookie.
Blake turns. Gordon holds his service weapon. The
Mercenaries are on the ground, dead.
GORDON
Get my coat, son.

6 Bruce Wayne说“你怕我复出之后会失败”,阿福爷爷说“我是怕你想失败”,后面这句被翻成了“我怕你想复出”。结合后面情节,在再生池里时,Bruce被评价说“不怕死”,因此这里不应该是说“怕复出”,而是怕Bruce“想失败”。
原台词:
WAYNE
That’s what you’re afraid of - that
if I go back out there I’ll fail.
ALFRED
No. I’m afraid that you *want to*.

7 Batman被关的那个地牢,就是原著漫画里的lazarus pit,一般译为“再生池”,片中完全没译出来。

二刷归来,更新几点:

8 在米兰达办的慈善晚宴前,Bruce是没见过这姑娘的。所以一开始Bruce说“她很坚持嘛”,阿福才会说“她长得也不错,如果你好奇/想知道的话(in case you're wondering)”而非“如果你动心的话”。

9 Bruce说猫女用来取他指纹的碳粉“untraceable”,不是“不留痕迹”,而是说这种碳粉很普通,让他没法借此追踪猫女,翻成“不可追查”才对。

10 准备反攻前,Bruce对猫女说“i can give you a way out.”被翻成“我可以带你离开”,应该是“我可以给你离开的工具”。

11 米兰达对Bruce说“如果你要拯救世界,得先相信世界”,Bruce说“我相信你”,米兰达说“这不够”,原文是count,应为“这不算数”(Bruce是不得不相信她)。

12 最后米兰达说“我很荣幸能完成父亲的大业”,“I honor my father by finishing his work.”应为“我借完成父亲的大业来纪念他”。

下面这条属于过度意译:

证券交易所前警探说自己的钱藏在床垫里,交易所的人说“If you don’t shut these guys down,the stuffing in that mattress might be worth a whole lot less, pal.”被翻成了“不阻止他们,那些钱拿来垫桌脚都不够”,其实只要翻成“不阻止他们,你的钱就不值钱了”就ok了哇。

还有大家都提到的那句“人走了也不打声招呼”,个人认为不能算错,也是过度意译。



暂时这么多,其他小错就懒得特地挑出来说了,比如什么把“I”翻成“我们”,把“still(仍然)”翻成“一直”这类。

真的,这次字幕已经很少虫了,尤其是相比较《黑衣人3》和《复仇者联盟》来说。


ps 声明一下,写这篇只是职业病作祟,对我捉的虫有不同意见的欢迎讨论;内地版tdkr我只看了两次,一定捉的不全,有遗漏也欢迎补充。但一上来直接说楼主奇葩的好走不送,谢谢。

 2 ) 《帝国》杂志[黑暗骑士崛起]评论翻译

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蝙蝠侠因为消失8年以后,蝙蝠侠背负着巨大的谋杀指责,布鲁斯韦恩现在是一个伤痕累累的隐居者,但哥谭市正在复兴——知道一个叫贝恩的面具狂人决定是时候要毁灭这座城市。面对新的威胁以及神秘贼猫女赛琳娜-凯尔,韦恩决定要让黑暗骑士再一次降临哥谭市。

评论
因为是[黑暗骑士崛起],因此我们充满了期待。2005年,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重塑蝙蝠侠的时候,这个斗篷骑士在电影院的声誉已经到了可怜至极的地步,凶手正是那部华而不实又糟烂透的甚至不该被命名的大续集。如今,短短7年后,诺兰以一部惊世终结篇完成了他的三部蝙蝠侠宏大组曲。有些人可能会说:“唔,第三集没有第二集那么令人难忘嘛。”现在看来,[黑暗骑士崛起]本身,有可能是诺兰前一部无比风光的受害者了。诺兰把蝙蝠侠系列的标准设得如此之高,以至于没人可以打破这个标准。但不管你是否认为这部电影比[侠影之谜](Batman Begins)强而逊色于[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黑暗骑士崛起]都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终结篇——史上最好的超级英雄系列的终曲。
不过诺兰并不需要真把他的蝙蝠侠设计成“超级英雄”——事实上,他给我们抛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呢?这当然不会是一部肯-罗奇(Ken Loach)版的蝙蝠侠,但诺兰扭曲的物理法则比他打破的还多,因为他始终把重心放在布鲁斯-韦恩(Bruce Wayne)的心理上:小时候因为父母惨遭谋杀而受到精神创伤,怀着从未平息过的愤怒而长大。[黑暗骑士崛起]还抛出了一系列其它问题:不经历牺牲,能否完成救赎?复仇能带来安宁么?还有汤姆-哈迪(Tom Hardy)究竟他妈在讲什么……
事实上,先前试映评论里重点批评的贝恩(Bane)的发音含糊不清基本没有关系。他可能听起来像伊恩-麦克莱恩爵士(Sir Ian Mckellen)在风洞里含着一口老酒说话,但跟他凶残的块头体型相比,贝恩语言的清晰度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尽管他在电影里确实有那么一两句让人记忆尤深的讽刺)。哈迪看上去不用再化妆做特效就能演绿巨人——CG过的布鲁斯-班纳(Bruce Banner),他的表演让人非常信服“就是这家伙,绝对可以击垮蝙蝠侠”。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会为蝙蝠侠担心,韦恩那层铠甲战衣无法掩盖他身形上的劣势,在自行隐退并被哥谭市(Gotham)民众口诛笔伐数年后,蝙蝠侠的身体已变得大不如前了。
贝恩并不仅仅因为注射液体而变得无比强悍,正如阿尔弗雷德(Alfred)注意到:“我看到信仰的力量。”韦恩家族的管家一直充当着他主人的良知贯穿整个系列,如今他再次出现,质疑他伤痕累累的亿万富翁主人不断追求社会正义最终自己能得到什么。确实,我们能感觉到韦恩似乎回到了[侠影之谜]的那个小男孩,已经从孤儿身世悲痛中脱离的征程再次因为童年挚爱的逝世而回到原点。
地区检察官哈维-登特(Harvey Dent)的死,以及被警察局长戈登(Grodon)神话过的英雄事迹使哥谭市犯罪全面减少,哥谭市复兴在望。因此韦恩认为自己可以继续躲在豪华大宅里,如同一头顽固的野兽,他抵触着玛丽昂-歌迪亚(Marion Cotillard)扮演的美人的驯化。当年正是在这所大宅里,他的父母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帮助复兴哥谭市,而如今的韦恩只会躲在里面自叹自怜。他终日拄着拐杖行走,象征着心理上的脆弱,同时也是他生理退化的表现。这一部分,电影可以说再次回到了老地方,探讨韦恩的心理,但是要知道韦恩的心灵创伤已经被漫画探讨了73年了。不过电影也见证了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非凡的,平实却又充满深情的表演,藉此,我们重新领略到一个天生具有特权却永远困在自身牢笼里的人的悲剧色彩。
这一段出色表演同时得益于电影第一幕里带有告别色彩的气氛营造,一切都预示着终局的命运,而且这场结局必将无比坎坷。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的心思几乎都在回忆他对“干儿子”韦恩的美好期望上,而约瑟夫-高登-莱维特(Joseph Gordon-Levitt)扮演的一个看起来干劲十足而不那么迷人的警探,同样有一段雪上加霜的忧伤台词,不过他还有一份更积极的信念来反击贝恩的恐怖行动。
随后,当蝙蝠侠终于回归时,观众才终于品味一阵快感,如同老警官对自己的年轻同僚大喊:“伙计,今晚就看你的了!”绝对的快感,哪怕电影到最后也没有承接起开头的情感高潮。那45分钟或者我们称之为“开头”的一大段预示着蝙蝠侠不仅要崛起,而且还要加长……这部电影确实很长,而且中段时间里基本都在展示角色们的口才,电影多多少少陷入了低潮。观众期待的是大场面和穷人反击战,奇怪的是,如果其它电影里有着大段如此温和的情节事件,那么那些电影的预算基本是要被砍的。相比故事和那些在预告片里展现出来的刺激场面,电影里有更多更多的情节,就好像观众已经感受到要撒开了飞跑的情绪了,但最终等来的是一台非常昂贵的跑步机。
一直以来,诺兰的蝙蝠侠系列在一些单人场景里都是最出色的,不管是主角开始意识到英雄的身份,还是新角色以偷盗戏(珠宝)华丽登场。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扮演的窃贼猫女赛琳娜-凯尔(Selina Kyle)简直无与伦比:身手不凡充满危险却又让人着迷,穿着不暴露却又性感非常,完全不同于米歇尔-菲佛那版猫女,但一点儿也不逊色。猫女的身份十分模糊,她与韦恩共同的征程有一种奋力为全新开始、为一份清白历史、最后也为救赎斗争的意味。
蝙蝠侠世界里很多很棒的角色都可以为蝙蝠侠提供一面镜子,不管是行走在正义与复仇的钢丝上,还是被过往伤痛所困住。
漫画的忠实粉丝已不会为电影扭曲的情节而感到多么惊讶了,不过为DC漫画公司的头牌人物扩展这么一大段背景历史则是无可置疑的。另起的一段故事让人感觉似曾相识,也不知不觉地反映着导演对邦德(Bond)系列电影的热爱(天哪拜托哪天让诺兰和贝尔去接棒007吧),但故事的理念,而不是它的原图,则会让你在电影结束后深深沉思。最令人钦佩的是,诺兰以及他的故事撰写者大卫-S-高耶(David S. Goyer)和共同编剧乔纳森-诺兰(Jonathan Nolan)找到了让蝙蝠侠世界完美合理的运行下去的方法,而不是通过漫画交代嵌入现实世界。
复仇者(Avengers)们欢快地把纽约当成战场大动手脚,而[黑暗骑士崛起]则选择了严肃地把哥谭市变成蛾摩拉城。诺兰化身这个反恐战争与信贷危机时代的蝙蝠侠,在这个时代里,受信念驱使的狂徒可以威胁着世界的安危,比如本拉登(Osama bin Laden)和小布什(George Bush);同样只有电脑和不可道明的优越感的人们便可以毁掉和暴徒枪杀一样多的生命。[黑暗骑士崛起]播撒了暴动的种子,质疑了金融精英们的社会地位,同时展现了剩余99%人们的困境。即使布满重重危机,我们的地位——电影里蝙蝠侠死命保护的市民所代指,也十分悲惨,电影还是不忘开了几个小玩笑,比如那那些个让人震撼的爆炸场景便让我们回想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里的“大破坏行动”(Project Mayhem)。诺兰这几部电影里最了不起的就是始终保持着严肃节制与视觉震撼的平衡。蝙蝠侠很容易被演绎成极端阴沉抑郁或者过分荒谬可笑,难的是不是认清角色固有的荒谬性以及他身上强烈的鼓舞人心的力量,而是把这两种性质融合起来,这需要很天才的构想,并且是充满着戏剧性天才构想。

总结
大量的精彩场面以及非重头戏的暧昧性感都为这部史无前例大规模的超级英雄电影增色不少。[黑暗骑士崛起]或许没有[侠影之谜]的惊喜,也没有[黑暗骑士]的无政府混乱,但情感力量可以弥补掉这些不足。[黑暗骑士崛起]是这位哥谭市应得的英雄的绝妙墓铭志。


原文http://www.empireonline.com/reviews/reviewcomplete.asp?FID=137000

 3 ) Nolan的收官战,Batman的最终章~

    看完TDKR回来,就看见丹佛首映式上枪击案的消息,14人在这起案件中身亡。现在我们无法揣测枪击案主角的犯罪动机是什么,到底是对TDKR这个Batman系列本身有意见,还是只是纯粹的找一个人多的场合来报复社会;同样,我们也不知道这起事件,会不会给TDKR冲击各项票房纪录以及对《复仇者联盟》完成复仇(前者票房正是踩在了Batman系列第二部The Dark Knight的尸体上成为影史票房第三)产生障碍。相比这起真正的黑色事件,电影本身反而没有那么暗黑了。




    关于Nolan

关于Nolan,我们不是说得太少,而是说得太多。豆瓣影评里面很少能看见这么一种景象:大部分的影评都没有仅仅专注于自己所评论的影片,而是多多少少会谈一谈这个导演曾经拍摄过的一系列的影片,然后大家比较、掂量,甚至试图描绘出一幅“Nolan是怎样炼成的”的流程图。

如果大家谈论的是一位艺术片导演的话,也许并不奇怪,因为寻找电影作者的印记是这类艺术片影评者所钟爱的活动;如果是詹姆斯卡梅隆这种的话也不奇怪,毕竟他的多数电影都极具话题性或是代表了某个时代的特色;当然如果这位导演是陈凯歌或是张艺谋的话,也同样不奇怪,毕竟大家每次都要在他们新片上映的时候讨论一下,为什么他们的片子变得越来越烂,并且烂得愈来愈出类拔萃了(——相反,冯小刚电影就很少会被拉出来一部部进行盘点,因为他的烂是一贯的,没有比较的必要——)。但是大部分商业片导演并不享有此项“殊荣”(如果这能被称为“殊荣”的话)。其实每拍一部片大家都会重新盘点你一遍,也是蛮尴尬的一件事。以下的话被广泛且经常地说道:“Momento是打破线性叙事神作啦”,“《失眠症》要平庸一点啦”,“《致命魔术》又是如何如何”,以及“早期的Following已经显示出了Nolan非凡的才华”之类的(注意,一定要加上“早期的”,这样你对Nolan的前世今生的盘点才显得够范儿~)。

最让人抓狂的就是基本Nolan电影的每5篇影评里,你就要看到一次“Nolan的电影叙事非常独特,打破了一般的常规顺序,blahblahblah(此处省略100字)”的话。这话当然也没啥不对,但是如果你看完一部他的影片之后,想随便翻翻网友评论,结果每3分钟就看到一遍类似的话的时候,也确实够累的。

其实Nolan所玩的那些叙事陷阱反而没有那么多稀奇,这东西以前也不是没人玩过,相信以后也还会有人继续玩。Nolan真正强的地方在于,他在大部分时间,都保证了电影的精确、清晰和力度。就算是叙述顺序再怎么诡谲的片子,Nolan都基本能精准的在每个场景中完成至少一样任务,或是要立起一个性格比较复杂多面的人物,或是制造悬疑或紧张气氛,或是推动故事情节;不要以为这个很好做到,看看最近上映的几部国产片吧,能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用一场戏来完成至少一项叙事任务,对于中国商业电影貌似已经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难题。

在编剧上,Nolan和他弟弟也基本能做到在几线交织的情况下,线索清晰,目的性明确;大部分镜头也都是常规镜头、常规机位,但是Nolan基本都能让镜头本身或是剪辑有意义;剪辑方面,也确实手法凌厉,没什么拖泥带水或是让人感觉明显不适的地方——毕竟这是好莱坞专业大制作。但其实最提纲挈领的成功之处还是Nolan一以贯之的暗黑风格,主角的胜利并不是廉价的大团圆,而是充满了残缺和无奈的ending;英雄本身并不被理解,哪怕到了最后都不被理解,遑论谅解;并且可以预知的是,哪怕就在结尾处,潜在的危机还是没能解除,主人公还要忍辱负重,背负着来自看不见敌手的压迫、自己所保护民众的恐惧、身边亲人的质疑。这么说来,Nolan镜头里的英雄,貌似是美国英雄里面最憋屈的一个。但也正是这种不断拷问主角的编剧方向,使得Nolan的英雄电影在美国英雄电影这个大序列里面那么卓尔不群。总而言之一句话,Nolan真正的成功之处不是那些花哨的东西,相反是他在最基本的事情上做得最扎实;然后其暗黑系的个人风格,画龙点睛地激活了电影本身。如果非要再加一点的话,就是Nolan是如库布里克和李安一般的追求完美的偏执狂。

插一句,其实是Nolan拉我去看这类“爆米花-美国英雄电影”的。我生平看电影只有两次睡着过,一次是前阵子大果子同学跟我在London的BFI看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说实话,这片是我自己吵着要去看的,怎奈我当时上午四小时要开学术会,下午四小时要抓紧时间旅游,外加那阵子因为自己身边出事心情巨糟,所以看到一个小时后就实在是很困倦了,而且费里尼嘛,你懂的……第二次就是看《蜘蛛侠3》,那次是同学聚会,吃完饭被同学拉过去的,大家都要看好莱坞大巨片,你总不好落落寡合地说要找部装逼的文艺片来看……结果观影过程简直是灾难,蜘蛛侠一开始上蹿下跳,我就各种头晕想睡……然后居然就真睡了…….如果不是Nolan的话,我当真不会去看一部关于什么美国队长、超人、蜘蛛侠之类的英雄电影。

(闲扯了这么多,主要是怕大家不小心看到剧透,下面开始可能就有剧透部分了~)

其实全片看下来,直接的感受是,这一部TDKR显然没有前一部TDK那么抓人,虽说Nolan在几乎所有电影硬性技术的方面保持了一贯的水准——吹捧他的话上面也都说过了,就不照搬了——但是整个片子看下来却显得多少有些冗长。Nolan似乎在操控节奏方面很用心,但是这种用心换来的确实等待了将近40分钟,才感觉故事真正开始展开。而Batman身陷囹圄想要跳出天井的段落又多少有些跟叙事主线若即若离。很多细节上,比如身陷地底的警察N多天后被从地底拯救出来时候,还警服光洁、黑发浓密、体力充沛也让人理解不能;Gotham保卫战基本没有什么波澜,就是轰了几个小型坦克,然后警察和暴徒开始近身肉搏,接着就直接转到了Boss对话,而Boss对话也就是先抑后扬了一小下,然后就开始有真正继续推动剧情和紧张气氛的“反转”;等到电影最后快结束的时候,那厢看上去本来势均力敌的Gotham保卫战已然鸣金收官,暴徒们一个个都缴械投降了,也不知道这是怎么赢下来的。前面几部好歹是蝙蝠侠跌跌爬爬带着警察、市民搞定了雪域武术大师和小丑,这部里面基本就是Boss打Boss的,群众打群众的,Boss战中Batman如何反败为胜我是看见了,群众战中警察如何取胜的基本就被忽略了。不要小看这一点,以为这是爆米花商业片就可以这么省事儿,Nolan的蝙蝠侠电影序列中一个重要的矛盾点就是“阶级矛盾”,身为亿万富翁的Bruce Wayne和作为仆人的Alfred以及CEO的Fox以及这部片子里面的慈善家玛丽昂•歌迪亚;作为城市中坚之一的检察官Dent & Rachel、警察、商人、股票交易员;作为城市中坚之二的普通市民,其中有些是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劳动民众;被关押在监狱和藏匿于城市角落里面的暴徒、歹人。Batman在第一第二部中,都相对明显地强调了不同阶级之间的一些隔膜,这些隔膜所造成的冲突也制造了矛盾,推进了整个故事(可以回忆一下BB里面Rachel在宾馆门口几年未见碰到Wayne时的场面,Wayne的父亲在想拯救腐朽Gotham时候跟儿子说的话,管家Alfred引导Wayne时的言辞;第二部里面的双船博弈)。结果第三部里面,在Gotham保卫战这么重要的段落里面,基本的战斗故事起伏是单向度的,市民消失了,斗争场面仅仅剩下了武斗和主角戏,这直接削弱了Nolan所独有的那些直指现实残酷的张力。

此外,很多细节上也着实难以令人满意,比如Gordon写的关于Harvey Dent真面目的信被Bane拿到之后,就小小演讲用了一下,然后囧瑟夫质疑了一下Gordon警长;到了下一个场面时,老少警官又和好如初开始并肩战斗了;你这个至少要表现一下年轻的理想主义警察的某些幻灭吧,就算囧瑟夫一直很笃信Batman是好人,所以开始就有质疑Batman有没有杀Dent,但至少也要表现一下Gotham市民们的信仰崩坏、道德上无助的段落吧。可是本可以很有料的《Harvey Dent的真实面目》(written by Commissioner Gordon)就被这么轻轻松松给带过去了。而最后结尾处Batman驾驶着改良版的战机带着核武飞向远方,牺牲小我拯救Gotham不就是《天使与魔鬼》的拯救方式的翻版么?虽说我承认这么结尾很有看头,很古希腊悲剧(甚至还真搞出了个很有范儿的纪念Batman的雕塑,让我一下想到了那些古希腊雕塑),也很悲情,但是好歹是4年酝酿的作品,可以搞些不一样的东西嘛,没必要复制Dan Brown的梗啊~虽说可能这种拯救方式也许并非Dan Brown首创就是了。

当然,老实说,Nolan的基本水准还是维持住的,但是在一些还蛮重要的关节点上,也多少有些对付。按照着Nolan的那种控制度和精确度以及偏执程度,不应该这么马虎的。自然商业片不要求做到情节100%严密毫无缺憾,也不是说对每一点或是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定点打击般的到位;观众只要在观影时候能够爽到就okay了;但至少我觉得商业片不能让观众在影院还在看片子的时候,就对很多东西满脑子问号。比如我看到Gotham保卫战打得很激烈,然后Boss战,然后再转过头来就发现警察们就赢下了肉搏战;我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我看漏了什么;Bane拿到检察官Dent真面目的信的时候,我也预想了Bane可能会怎么充分利用这封信来摧毁击垮Batman和Gordon苦心经营的市民们的理想和法治信仰,结果也就念完就算了,既没有能真正击垮本来还想反抗的市民,也没造成群众对Gordon警长的不信任,这个很好的道具和情节线索就这么瘸腿了。虽说Boss肉搏场面音响足够震撼,天井部分也很有戏剧张力,但是这些细节上的缺失真的挺扣分的。




关于演员

Bruce Wayne大少爷,其实没啥好说的,维持了基本的完成度,留胡子的时候真的让我觉得是不是玉墨就要出现了,然后Anne Hathaway就在对切镜头中站在了他的对面;这种脑补对照现实真的好滑稽。不过总体来讲,Bale还是完成度蛮高的,无论是拐杖男,还是蝙蝠侠,还是卧床男,还是健身男,都还是蛮到位的。

Gordon警长,也一样是维持了基本的表演水准;也一样有卧床之类的戏,虽说Gordon到后半部分时候戏份蛮重,但基本也没什么需要特别去诠释的地方。Gary Oldman大叔只要发型是正常的,基本不怎么用演,一副老好人的样貌就呼之欲出了。当然如果发型变一下,就各种奔放了,这是他话。

Tom Hardy的Bane。电影还没上映就已经被各种影迷嘀咕了不下5万多遍 “超越Heath Ledger基本是没戏了”。这也许能打进“史上最被事前看衰的演员角色”榜单的top5吧?虽说Heath Ledger的珠玉在前仰仗了很多电影本身的因素(角色本身就性格多样、多智近乎妖、神神叨叨、化妆、独特的无政府主义世界观),以及不可抗力的非电影因素(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这点同样被影迷叨唠了不下5万遍),但是如果用心去营造一下的话,也未尝没有希望剑走偏锋来创造一个unprecedented的银幕恶棍。结果搞来搞去Bane不仅不是最腹黑的大Boss,甚至连死法都平庸无比,一下就没了。能看出制作团队制订这个人物的时候还是蛮用心的,昆虫嘴的口罩足够变态,开场时候Bane作为一个高智商的悍匪也基本用一场戏就被“立”起来了,虽说带上了面罩不能在表情上做文章,那么在声音和肌肉上面Bane也确实挺令人印象深刻的(哪怕前者让我在他每次开口前,都有种考托福听力的紧张感,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声音塑造人物这一项上,Nolan的团队做得不错)。可是除此以外,在剧情里面的Bane基本就是靠卖肉装狠在生存,基本不见事前所预告的Bane是个高智商和体力男的复合体这一点。我本以为Bane会是一个“雪域大师Ra's Al Ghul+智力超卓的Joker”的混合体。结果Bane只能强抢银行和陷住地下警察时能够算无遗策一把,其余絶大部分时间要么就是在装狠,要么就是在肉搏,每次一出场,我就在想,这次不会又要分筋错骨掉谁的颈部脊椎吧,结果令人振奋的是,每次他都按照惯例的这么做了,其手法之单一,估计Joker都耻于与其齐名。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剧情部分,不过这个等会儿再说。

Alfred,老管家这次戏份超重,而且重的戏份都是重在感情上面的。Michael Caine驾驭这种程度的角色,还是小Case;外加本身观众就积累并且投射了很多感情在老管家身上,而老管家在中途诀别主人的时候,也说了一些很动人的桥段,所以这个人物在前一个小时基本还是成功的。为什么说“前一个小时”呢?因为后面导演和编剧基本就让他消失了,直到最后在Wayne一家的墓前才再次出现,老管家声泪俱下,觉得愧对老主人和少主人。我本以为,在Bruce Wayne最困难的时候,老管家能适时出现一下,就算不是救危难于水火,也至少是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及时归队,跟Bruce小少爷“上阵父子兵”地并肩作战……结果Alfred的功能基本就是突出一下Batman不被自己人理解的苦处,以及他不愿放弃Gotham的无畏和勇气,然后这个重要角色就基本消失了……那为什么还要在演员表里面把他排在Bale之后的第二个呢?

Fox,摩根大叔基本就是消失了。这部里面他大体就是个彻底地功能性角色。虽说以前几部他也是戏份不多的功能性角色,但至少还是个挺有棱角、并且说话有趣的迈向大爷的大叔。但是这部戏里面,他就真的只有功能性了,基本任务就是按一次电脑识别系统的掌纹,主持两次股东会,然后提供一两次新式武器,然后其台词的总长度堪比《新概念第二册》的单篇课文,让摩根大叔打这种程度的酱油,真是大材小用。那摩根大叔的戏份跑哪儿去了呢?

跑到囧瑟夫那里去了。得说实话,囧瑟夫的影迷要爽翻了,这次囧瑟夫的戏份快赶上二号男主角Bane了。而且就人物设定来讲,囧瑟夫这个人物其实性格啊、层次啊还蛮单一的,但是囧瑟夫这次真可谓是不负众望了,一个理想色彩挺重的新警察,偏偏被他演绎地细腻而丰富。他在危机四伏时候第一个发现了Bane的阴谋,挺身而出想拯救深埋地下的警察同事,直面死亡时候懊悔后立马又有点无奈的坦然,穿梭在城市之中联系起了Batman和Gordon警长,高潮段落的过桥戏和扔掉警徽的细节,也让人觉得这个人物是能立得住的。编剧几乎是迫不及待想要推出Gordon的接班人了,然后,电影最后,囧瑟夫终于化名成了Robin,成了原漫画系列中Batman的助手,而且也开始了自己迈向新一代Batman的道路——当然是否也预示着两三年后,新版Robin版蝙蝠侠要为华纳兄弟赚的盆满钵盈而重出江湖。可以说囧瑟夫诠释的这个平民警官,是TDKR中真正为数不多的亮点,这个人物有血性,有韧性,够倔够犟,有担当。

歌迪亚和Hathaway可以放在一块儿说,因为这俩人基本是反过来的。Hathaway从剧作上讲,稍微处理一下,本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但是偏偏因为其本身就是“有故事的人”兼具着打戏的相助,所以超级有存在感。歌迪亚扮演的慈善家真的是没啥存在感,但是如果想完成最后剧情意义上的反转和整个故事逻辑上的通顺,这个人物的设置还是必要的。Hathaway版的猫女除了叫猫女之外,看不到多少猫的那种习性,只有她和Bale的第一场见面戏里面,有出彩的段落,别的地方基本乏善可陈;而歌迪亚在最后反转陈述自己其实才是雪域大师Ra's Al Ghul的后人的时候,我甚至觉得Nolan是不是把Inception里面最后没用的胶片移植到了TDKR中,歌迪亚基本从表演到说话方式都像极了Mal,我甚至有种镜头一反打就能看见万人迷Jack和Ellen Page的错觉。从技术上讲,歌迪亚和Hathaway都表现得极为正常水准,问题是出在编剧,而不是她俩身上。




关于编剧

下面我的讨论基本都base在这篇非常不错的影评之上《封闭环境下的人性博弈——长文纪念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81441/),因为最近网络抄袭貌似很严重,为了避免idea抄袭的嫌疑,我先声明我的讨论是基于LastVC这篇对于Batman系列第一部和第二部非常有趣的评论之上,而对第三部做出的评论。

先简要介绍一下LastVC这篇评论里面的一些核心观点,稍许掺夹一些我自己的评论。其实主要就是编剧中的反派人物的世界观的问题。VC兄认为,第一部的Ra's Al Ghul想要毁灭Gotham来reshuffle这个世界的想法还是比较简单的“创造性毁灭”的想法(这是我自己借用熊彼特的概念做的总结),他希望通过彻底毁灭掉一个旧世界,这样就可以重新塑造道德和精神都比较完满的新人类了。这种reshuffle类型的反派偏执狂其实在类似的电影中也不算罕见,而蝙蝠侠第一部BB走的路线也是比较传统的路子,虽说加入了很多Bruce Wayne如何破蛹成蝶的心路历程的刻画,但是主要的敌我矛盾还是1)那种体力上见高下的武打和2)一个残缺的反人类世界观与Batman大爱无疆的心之间的角逐。最后解决问题之道,也无外乎武力解决,加上一点高科技的解药,一切都可以在物理世界中完成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相比Ra's Al Ghul残破的反人类世界观(用VC兄的原话说,这种世界观没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相比,小丑的无政府主义理念结合其“多智近乎妖”的行事作风,就立马把这个反派2.0版搞得摇曳多姿,倾倒众生。貌似除了“名为反派实乃情种”的Snape教授,还没那个反派能像Heath Ledger的小丑一样集万千影迷宠爱于一身的。小丑强就强在他有非常逻辑完整且严密的世界观,煽动民众情绪、制造恐慌和操控人类心理方面简直就是手法奇谲,算无遗策。轻轻几句话,就能撩拨的我们Batman大英雄心襟荡漾,特别是其讲出了自己作为化妆下的Joker其实和戴上面具的Batman只不过是一体的两面,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自己“从心所欲不逾矩”,而Batman却身背一系列责任和使命,而且有一些自己的坚持(比如不杀人,比如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但是作为法外之物的这两个化妆男,他们的精神内核其实却是高度一致的——这让Batman甚是如坐针毡。Nolan还通过老管家Alfred的口来告诉观众,Joker这个人做事并不符合惯常的逻辑,他不要钱,也不迷恋权力,更不贪图名声,所以他做的一切都不符合一般罪犯的常规逻辑;相反,他的所作所为如果非要总结的话,就是“for fun”,用太祖爷的话说就是“人与天斗,其乐无穷;人与地斗,其乐无穷;人与人斗,其乐无穷”。所以小丑在黑帮大会上承明厉害,因势利导,恩威并用,游刃有余;后面又就算自己要身陷敌营,也要拼了命地把光明骑士Harvey Dent检察官给拉下马,让其成为双面人;然后制造双船博弈,企图摧毁Gotham的良知;似乎只有让人人都变得跟他一样邪恶才是他存在的唯一理由;小丑也不是没有直接杀掉Batman和Dent的机会,但是他就要留着这俩陪他玩,他的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正是通过这些难缠的对手而实现的。相比于只会凭借武力和高科技气雾剂的雪域大师Ra's Al Ghul,小丑就是个玩弄人心的、具有混乱型人格的邪典人物,把人物设定到这种境界,TDK一下就完败大部分爆米花英雄电影啊!

LastVC版复盘以及少许掺夹我个人评论的部分结束,下面开始讨论TDKR的剧情上的问题。

首先就反派设定上来看,Bane应该是一个具有Ra's Al Ghul武力和Joker的智力的反派3.0版。但是看完全剧,Bane超乎常人的武力是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甚至牛到了子弹都打不进的异次元世界,但是无论是他的世界观还是智力水准,都很难与Joker相提并论,特别是他毁灭Gotham的计划,其实基本就是copy了作为伪Bane爹的Ra's Al Ghul的想法——reshuffle。这次的核武器跟BB里面的高科技气雾剂其实基本都是一回事,在这个方面,TDKR比起第一部来,真的进步有限;而跟第二部比起来,更是失之千里。

此外Bane在剧中基本没有怎么斗智,大部分时间,都是Bane一个人在展现其自身智力,无论是Batman还是Gordon们,都鲜有跟Bane斗智的回合。第一次Bane打劫证交所,根本很难算得上是智谋,基本就是抢了,逃了,然后二逼警察贪功想抓Batman而不是Bane,于是Bane一个人骑着摩托消失在黑暗中。第二次Bane让猫女把Batman骗进来,但是这个骗术很肤浅好么?一点都没有Joker的那种智性愉悦,基本属于比较纯粹的使诈,接着就是一通狂殴Batman,直接把Batman打成Bruce,血条只有一丝的状态。第三次是控制城市,炸橄榄球场外加埋葬警察,这是唯一一次比较有斗智的成分。第四次就是Gotham保卫战上拼武术,基本跟智力无关。通篇看下来基本Bane在Gotham玩Bane的,Batman在天井玩攀岩和立定跳远,然后Gordon和囧瑟夫在考虑对付核武,猫女不停地“谁狠我跟谁”的变换阵营。反观TDK里面,小丑基本从一开始就给警察和Batman处处设套、步步为营,一直走在他们前面,让正派们很是左右支绌、疲于应付,连反击都要“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整部戏150多分钟,基本没有冷场,各种智斗武斗、虐心虐身,有网友在影评里面甚至划分了32个情节段落(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21638/),来展示TDK是如何环环相扣,让故事跌宕起伏,最后达到高潮的。而第三部TDKR里面,人物的矛盾就限于打打架,斗斗嘴,然后各自在各自的领域开拓奋进,最后Gotham街头来相会,这也未免太不劲道了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这片感觉有点“冗”的一大原因。

没有环环相扣的智斗戏,在世界观上还是第一部BB那种翻版,最后解决问题纯是靠武力部分,TDKR在编剧方面不能让人满意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而这个完成度相对较低的编剧也使得电影失色甚多。试想,Bane干着跟伪老爹Ra's Al Ghul一样的镇压民众的事儿,然后一身蛮力的肌肉打法(跟他的伪老爹的路数也相若),然后妄图摧毁城市的核武器(这个能炸出蘑菇云的东西,还不如气雾剂来得有那么一丁点儿优雅和优美);所有这一切,就是我们心爱的主人公Batman要在电影里的大部分时间所面对的;这一切自然跟小丑操纵民众、使得蝙蝠侠与警官们腹背受敌、限于两难的那种斗智斗勇不可等量齐观。结果一个应该结合了雪域大师和诡谲小丑的“反派3.0”成了“反派1.0升级版”,这自然让我有些失望。

同时,电影很多矛盾点也没能很好的展开。比如白宫对于处理Gotham的态度,就值得大做文章;囧瑟夫的历练和成长也还有铺陈的余地;至于Harvey Dent的真实一面如何展现,Gotham民众在混乱中的反应,这些通通在电影里都没有。我自然没有求全责备,认为导演应该把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设想的场面全都拍出来,但是这些东西没有好好表现,而只是让Bane不停卖肉的话,我确实多少有点想不通。




关于优点

上面貌似骂了这么多,好像我恨极了这部电影似的。其实不然。

就像前文所说的,TDKR仍然是一部完成度极高的电影,Nolan也在大部分时间里面做到了精准和到位的电影技术工作,音乐虽说有点儿太满,但是还不是不可接受。特别是Batman甩掉拐杖驾驶着加宽轮胎的摩托出场的时候,Hans Zimmer著名的Batman主题曲响起,还是很令人振奋的。在大桥上燃起Batman的logo的时候,甚至全场响起了叫好的口哨声。电影结束时,掌声虽然不够狂热,但是也持续了10秒的样子。从观众的反应来看,至少第一天的观众还是满意的;但是一般早上6点就起床去看超早场的人,估计都是蝙蝠侠迷吧,所以反应成这样也不是不可理解。

影片在处理很多细节方面也同样出色,比如证券交易厅一场戏对美国金融海啸的某种影射性的处理;在已经排得很满的段落中,仍然试图突出一些阶级之间的矛盾;囧瑟夫扔掉警徽代表对于政府方面的失望;等等这些细节还是很有容量,也看出来是用心过的。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天井那场戏(貌似是印度哦~若是不是的话,我事后改~),虽说有点游离主线的样子,且过于浓墨重彩了些,不过确实非常精彩的段落。从开始在剧作上设置天井逃离的方法,到后面囚徒们为越狱者能顺利逃出天井的齐声助威,都非常有戏剧张力——破衣烂衫的囚徒们齐声助威的场面,像极了威尔第的著名唱段《飞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出自歌剧《纳布柯》)里希伯来奴隶大合唱的场景——非常振奋且好看。而最后歌迪亚反转的时候,勾连出她小时在天井被Bane救出的回忆,处理手法当真做到了前后呼应,且前因后果交待得干净利落,非常漂亮。

也许我这8800多字对于Nolan以及他的新片确实贬多褒少;但是我得说,我当真是个Nolan粉,才会这么爱之深恨之切的指出TDKR的诸多问题。我也是因为觉得作为Nolan,不应该在那么多的剧作上(这应该是他的强项)和细节上没有臻至完美的地步。也许换个导演(比如Michael Bay),我根本懒得这么去一一指出那些问题,甚至费心费力地拿它来跟前两部作品对比,来分析优劣得失;当然如果是Michael Bay导的也许我根本都懒得看了……

不过Nolan粉和Batman迷们也不用失望,TDKR本身还是非常精彩的,160多分钟,我没看手表(一般看到无聊的片子基本5分钟就要看一次手表),没犯困(哪怕我早上5:40就起床准备去电影院了),大部分时间还是能被剧情给带动起来,片中的大场面(比如轰塌橄榄球场)还是非常好看的——所以我也给了4星的评价。想到会有无数的铁杆导演粉和蝙蝠侠迷们一定会口水般地称赞这部电影,溢美之词无需多说,我才会略微有些挑刺的讲了这么多。

最后希望大家观影愉快。

 4 ) 黑暗骑士——克里斯托弗·诺兰和他的科幻电影

科幻代表作:
《蝙蝠侠:开战时刻》2005
《致命魔术》2006
《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
《盗梦空间》2010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2012

       说起今年最令人期待的电影,毫无疑问只有《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和《霍比特人》堪当此称号,其他像《普罗米修斯》、《云图》、《环形使者》等都只能叨陪末座。将在7月20日北美上映(据说有望在8月30日引进内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无论从各方面说都是超级大作——上一部《蝙蝠侠:黑暗骑士》全球票房过10亿美元,在烂番茄网站上的新鲜度高达94%,是典型的口碑票房双赢电影。这个系列电影的光环显然完全来自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闪耀光彩。让我们来看看这位新一代导演领军人物吧。

       我们知道美国超级英雄漫画中的蝙蝠侠从不用手枪等现代武器,维护正义但绝不杀生(所以很多观众看到《蝙蝠侠:黑暗骑士》中蝙蝠侠对付小丑的段落都会奇怪干嘛不把这家伙干掉);这位黑骑士毫无超能力但却能制造各种武器装备(当然,他还不是钢铁侠托尼·斯塔克那样的疯狂科学家);幼时失去父母的他始终躲在阴影中,却一直守护着光明……从某种意义上说,诺兰就是他摄影机中的蝙蝠侠,或者叫“黑骑士”:他非常喜欢传统的电影技术,坚持使用胶片拍摄而不去追数字电影和3D电影的风潮;同时诺兰又喜欢IMAX技术,推崇大银幕能给观众带来最震撼的观影感受;他的电影中始终交织着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主题,他对这个世界的混乱、黑暗、丑恶有着透彻的认识,作品中散发着一种黑泽明般的悲剧英雄主义气质。

       可能有人会对我把诺兰的《蝙蝠侠》系列以及《致命魔术》算做科幻片有些不解。确实,诺兰不是詹姆斯·卡梅隆、雷德利·斯科特或斯皮尔伯格、卢卡斯那样典型的科幻片导演。他的电影都是类型片,但总体类型上却又是模糊的、杂糅的:包含了黑色电影、惊悚片、动作片、罪案片(或者更准确的说,偷盗电影Heist Film)、科幻片等等。科幻在他的电影中更多是作为一种元素、一种概念,而不是核心风格出现的。诺兰可能不是一个极客科幻迷,不过他仍然称得上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科幻电影导演。

复杂叙事

       喜欢科幻电影的朋友可能有这种感觉:大部分科幻电影故事其实非常简单直接,堪称是“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无外乎是外星人入侵,某地球人想办法逃跑并最终找到了解决外星人的办法(《洛杉矶之战》、《世界大战》、《天际浩劫》);要不就是你忽然陷入了某种恐怖怪物的追杀(《铁血战士》、《异形》、《突变第三型》、《迷雾》);再有就是在未来的某种奇特环境中,你被迫开始了一场改变生活的冒险(《星球大战》、《时间规划局》、《少数派报告》、《银翼杀手》)……这种可重复、模仿,大量生产的故事核心本来是类型片的特质之一。拍得不好的类型片往往会让观众感到缺乏新意、华丽空洞、没有个性,犹如容易腻人的快餐食品。

       诺兰则非常喜欢在他的类型电影中加入复杂的叙事——你会发现他的电影情节繁复,起伏波折,或隐或显地前后呼应。诺兰往往采用多线叙事甚至时间倒错的叙事方式。比如他的电影处女作《蚁蛉》(Doodlebug),这是一部仅3分钟的黑白短片,讲的是有个人总觉得屋里有蚂蚁式的奇怪东西,他到处寻找拍打,最后发现是个小人,在终于可以拍死小人的时候,一只巨大的鞋从天而降……我们看到,嵌套式的故事、古怪神经质的角色、黑暗的人性表现、希区柯克般悬疑惊悚的情节,这些诺兰日后作品中的特质在竟然其处女作短片中全部初具雏形。

       诺兰的成名作是成本仅500万美元的《记忆碎片》,影片如果用正常的顺序方式,这个主人公在失忆后追踪杀妻凶手的故事大概20多分钟就可以讲完。但诺兰大胆地打乱正常叙事,从结尾开始拍起,利用黑白与彩色两种手法来区分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实状态。明线是分段倒叙,每一段的开始都是下一段的结尾,暗线则是回溯式的独白顺叙。如果用数字来表示影片情节的时间轴,那么《记忆碎片》叙事采用的是10-1-9-2-8-3-7-4……这样的顺序。该片制片人詹妮弗·托德曾说道:“《记忆碎片》是一部非常复杂、深具人性思考的电影,但是这个题材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增加了许多复杂性的问题需要你去思考。”

       《致命魔术》和《盗梦空间》的叙事复杂度更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你甚至必须要画图表才能理清这两部科幻电影。《致命魔术》的叙事中心是多重人格,你不知道哪个才是休·杰克曼饰演的魔术师真身,哪个是他们用机器复制出来的复制人;《盗梦空间》则是嵌套结构,通过5层梦境来一步步展开这个给他人头脑中植入思想的故事。

       如果从科幻构思的角度来说,《致命魔术》和《盗梦空间》这两部片子的构思都不算前无古人、独特新奇。前者不过是用近于蒸汽朋克的风格,把复制人这个点子放到了交流电刚刚出现的维多利亚时代;后者无非探讨了梦境(虚拟现实)与真实之间的界限、梦中梦、改变梦境内容进行阈下意识控制,进而影响现实……这样的构思在科幻小说中早已比比皆是,国内的如王晋康的《七重外壳》,同样以嵌套形式来讲述虚拟现实的故事;国外的像著名科幻小说家波尔的《地下隧道》,讲述主人公陷入了6月15日的循环,结果发现自己其实是机器人,生活在一个桌面上的模拟世界里,而其生活的目的只是为给广告商提供行为模式分析的样本!这两篇多年前的科幻小说,其故事创意都非常大胆、新奇。

       诺兰最成功的地方显然主要不在影片的创意,而是他可以以精彩的叙事和完美的细节让电影显得引人入胜且颇具深意。大部分关于虚拟现实和梦境的电影都仍然把重心放在现实生活的部分,因为它们很难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梦境世界。诺兰则通过细腻地展示了如何进入梦境,在梦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醒来等等问题,让梦境彻底地形成了完整的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法则、规律、逻辑。从这方面说,诺兰显然是个思想实验者,每部电影都是他思想实验的视觉呈现。

高概念电影

       诺兰的电影都可以看做是“高概念电影”(high concept film)。所谓“高概念电影”,指的是那种具有高识别度、高传播度,影片的故事梗概简单明确,极易吸引观众的商业片。这种高概念电影往往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电影故事,吸引消费者。比如说《阿凡达》就是最典型的高概念电影,影片故事可以概括成“一个地球上的残疾人在外星上重获身体,融入其世界”,这个情节概括和影片宣传语“一个全新的世界等待着你”重点都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展示外星世界奇观”的诱惑。正是这个概念(而非《风中奇缘》式的故事)真正吸引着观众。你不难想见,为什么有些观众会觉得《阿凡达》不那么有趣——因为他们期待的是故事,而非新3D奇观。

       《黑客帝国》、《人猿星球》、《侏罗纪公园》都是很典型的高概念电影,它们都可以轻易归结出吸引人的核心概念:未来人类沦为机器电池!猿猴代替人类成为地球霸主!在小岛上复活恐龙!谁能拒绝这些内容的诱惑呢?

       诺兰的影片同样如此:前面我们说的3分钟短片《蚁蛉》主打的就是一个无限循环概念(短片往往会非常强调故事概念);《记忆碎片》的核心是“一个失去记忆的人寻找真相”;《致命魔术》讲的是“两个魔术师斗法”;《盗梦空间》最吸引人的自然是“给他人脑中植入想法”……其实诺兰电影的片名就已经透露玄机:《Doodlebug》、《Memento》、《Insomnia》、《The Prestige》、《Inception》——全都是一个专有名词,略显生僻、涉及某个科学领域。这不就是“概念”么?也就是说,诺兰的电影片名,基本就是影片最浓缩的概念。

       《盗梦空间》和《蝙蝠侠:黑暗骑士》的病毒营销做得都堪称经典案例:2008年初,希斯莱吉尔英年早逝。《黑暗骑士》很快推出了WhySoSerious.com这个病毒营销网站,该网站发起了从小丑招募同伙到被9张扑克牌遮挡住的小丑照片,从万圣节动员全民参与的字谜游戏到愚人节期间的全球礼物大搜捕等各种活动,成为了小丑拥趸们的大本营,人气甚至超过了影片的官方网站。这也正是因为诺兰的电影非常容易在概念上做文章的缘故。

       既有高概念电影的简明和易传播性,又用复杂叙事来托住故事,使其丰富、引人思考,这就是诺兰的制胜法宝!

黑暗复仇

       诺兰的电影在故事之中多半蕴含深意,绝不像某些故弄玄虚的科幻片或者惊悚片那样仅仅是卖弄叙事手法或者创意。他的影片一大主题就是:复仇!《记忆碎片》是主人公向伤害了他妻子的人复仇;《失眠症》是老警官为自己的良心复仇;《致命魔术》是一个魔术师向另一个毁了他的魔术师复仇;《黑暗骑士》是蝙蝠侠向当年曾枪杀了其父母的黑暗势力复仇……

       我们知道,复仇是故事中一个古老的母题。但诺兰的复仇主题指向了一个新的方向:通过主角的复仇揭示人性的丑恶一面,揭示社会中的群氓带来的悲剧,揭示生活中的黑暗面。《记忆碎片》通过最后一段情节整个颠覆了前面为妻子复仇的故事!(注意:以下有严重剧透!)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一切可能都是主角Lenny的想象,他的妻子不是死于强奸,而是死于他自己之手。他悲痛于误杀妻子的事实,于是强迫自己改变了记忆。影片从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开始,最后却变成了一个“俄狄浦斯”式的宿命悲剧,令人感到悲从中来却又无可奈何。主人公开始的正义多情形象到最后也变得模糊可疑。《致命魔术》中同行之间的竞争慢慢失控,最终竟然变成了一场充满陷害、谋杀的魔法骗局。《失眠症》中艾尔·帕西诺饰演的老警官在失手打死搭档之后用谎言掩盖真相,结果被凶手利用,深陷良心的困扰之中……复仇故事中明确的善恶对立在这里消失了,我们看到的复仇中隐藏着自我欺骗和各种秘密。看来,诺兰确实深受当年黑色电影的影响,继承了黑色电影阴郁的调子、愤世嫉俗的态度以及善恶不明的道德观。

       《蝙蝠侠:黑暗骑士》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戏:两艘被小丑控制的船上,人们都被给予了控制对方船上炸弹的遥控器。在两个只能活一个的规则下,哪方会放弃人性,选择变成凶手?小丑还强迫蝙蝠侠在能拯救哥谭镇的检察官哈维·丹特和自己心爱的女友瑞秋之间做出选择。这两个抉择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即考验所谓正义的坚实性。囚徒困境是一道典型的社会学道德难题,极少如此明确、尖锐地出现在电影中,但它却构成了《黑暗骑士》中重要的一幕。在这种两难困境中,其实是没有合理解的,无论怎样选择,都会是痛苦的结果。小丑的强大不在于其具有超能力或者了不起的头脑,他的全部可怕都在于,他认为人性本恶!所有人都会在一点点诱惑、恐惧的推动下倒向邪恶,而且越陷越深,无法回头。诺兰宽容地将第一个囚徒困境化解于无形,让手握对方和自己生命的群众选择了“不行动”来作为对小丑的反抗。这是很理想化的一个答案。对第二个困境,诺兰则冷酷多了:蝙蝠侠如果像绝大多数超级英雄电影那样选择救女友,那么他就失去了正义;如果救检察官,则失去了感情和人性。蝙蝠侠最终选择了自己去救女友,让警察局长去救检察官,却正中小丑下怀,被小丑的掉包计所欺骗,直接导致检察官丹特走向黑暗面变成了“双面人”——《黑暗骑士》中,小丑始终没有被真正打败。影片结尾处,拯救了哥谭镇的蝙蝠侠却遭到群众的背弃,背负骂名忍辱逃亡。从来苍白乏味的高大全式超级英雄在诺兰这里成了真正的“黑骑士”,具有了真正的灵魂和深度!

       今年7月将上映的《黑暗骑士崛起》是诺兰“蝙蝠侠三部曲”的终章,影片会更加黑暗与沉重。蝙蝠侠或将在影片中面临死亡的结局,诺兰显然是把蝙蝠侠变成了耶稣式的悲剧救世主。黑暗无处不在,黑暗无法根除;希望之光熹微,然光影摇摇,始终不灭——这大概是导演诺兰的内心体验吧。在今天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超人,可以没有复仇者联盟,却不能没有黑骑士,因为在他黑色的装扮背后,是心灵救赎希望的崛起。

注:感谢豆瓣网友“不识字的清风”和微博上的“Homeworld大魔王”,纠正了文中的一处错误。

 5 ) 对《黑暗骑士崛起》的一点技术分析,以及一点情感


    【一】没看的快去看

  还没看蝙蝠侠的,或仍在纠结是看蝙蝠侠还是蜘蛛侠的同胞们,不用多想,去看蝙蝠侠吧,再把看蜘蛛侠的票钱省下来,看两遍蝙蝠侠。虽然网上质疑的声音占了主流,而且本文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质疑,但是请不用怀疑,《黑暗骑士崛起》将是近几年来你能在国内大银幕上看到的最好看的电影。

  为什么评价如此纠结,本文先尝试用一些技术分析来阐释。

    【二】看过的问:为什么TDKR没TDK好看了?

  诺兰的电影首次遭遇如此多的苛评,不冤枉,因为大家老早把能有的溢美之词全掏心掏肺送给了TDK了,加之TDKR剧本本身存在着与诺兰以往故事不相匹配的特性,连我这样的脑残粉也不得不在刷第三遍的时候打个哈欠。下面分析一下TDKR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矛盾降级。

    此类电影,无非打来打去。编导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打。制造个矛盾,丢给观众,让观众不由自主地站在矛的一边或盾的一边,自然而然被你牵着鼻子走,你给他看什么都乐意。制造矛盾的水平,决定着电影吸引观众的水平。

    世间矛盾,有三大层次:最高层次,理念的矛盾;中间层次,人的矛盾;最低层次,物的矛盾。如何理解呢?

    蝙蝠侠与小丑、双面人、影武者联盟的矛盾,是理念的矛盾。

    蝙蝠侠与贝恩的矛盾,是人的矛盾。

    蝙蝠侠与核弹的矛盾,是物的矛盾。

    纵观英雄电影,如何摆平这三者的矛盾,耗尽编导们脑汁。最常见的模式,是在不断处理物的矛盾的同时,英雄与坏人之间人的矛盾逐渐升级和消解,最后靠理念的矛盾进行主题的升华。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是好看的电影,八九不离十。

    放在《阿凡达》,就是,先阻止强拆,再杀了上校,最后选择做个纳威人。

    放在《终结者2》,就是,先炸了研究中心,再搞定T1000,最后T800自我牺牲。

    放在《小鼠大厨》,就是,先做好菜,再搞定美食家,最后“人鼠都可做大厨”。

    哪怕放在《名侦探柯南》,也是,先拆了炸弹,再找到凶手,最后凶手告白。

    TDK的卓尔不群,就是因为诺兰兄弟通篇打破了矛盾设计的常见手法,在所有尽可能的矛盾点上都套上理念矛盾。最后的双船博弈大高潮,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不是因为有人在尝试拆炸弹,而是因为随时会有一方按按钮。

    而反观TDKR,诺兰等编剧却把最后的矛盾设置在一个物上:一个正在倒计时、爆炸半径为6公里的核弹。蝙蝠侠等英雄们先要找到手握遥控器的人,再要找到核弹在哪里,还要把核弹装回控制核心,最后实在不行只能把核弹带走……一个物的矛盾接着一个物的矛盾,最后30分钟就是忙于解决这些鸡零狗碎的问题。一瞬间,我们仿佛看的是《反恐24小时》,看的是《虎胆龙威》,看的是《复仇者联盟》……都是在纽约取景,希望蝙蝠侠和钢铁侠这两个绑着核弹的高富帅不要在空中吻在一起……

    TDK做到了最高层次的矛盾。而TDKR将最后的筹码押在了核弹上。

    有人问,要你你怎么做呢?其实很多事情可以升升级的,加句台词,意思一下,矛盾就上来了。

    TDK里有五大阵营,“蝙蝠侠,哈维邓特,小丑,黑帮,市民”,每个阵营都很有立场、有观点、有作为。如今TDKR里还有堪称阵营的东西存在吗?黑帮的确被消灭了,但是市民的观点呢?警方的观点呢?TDK里振聋发聩的“NO MORE DEAD COPS”呢?半路杀出来个美国军方是打酱油的吗?为什么没有市民质疑贝恩的统治?《复仇者联盟》里都有老爷爷选择在文艺洛基面前不跪啊!高登局长的信,念一下就完了吗?高登为何还能在警员面前叫骂?为什么没有市民焚烧哈维邓特和高登警长的画像?为什么没有市民猜测谁手中有核弹按钮?蝙蝠侠的“不杀”大旗,到底为结局贡献了多大作用?这些戏码比拆核弹好看多少啊。

    有人玩过龙与地下城,就不会忘记该系统下的九大人物阵营:守序善良、中立善良、混乱善良、守序中立、绝对中立、混乱中立、守序邪恶、中立邪恶、混乱邪恶。具体哪个阵营是是什么观点,各位网上可以查查。我以为这张表格简直应该钉在每个电影编剧的书桌前。让我们对号入座:黑帮(守序邪恶),市民(混乱中立),小丑(中立邪恶),哈维邓特(从守序善良堕落为中立邪恶),蝙蝠侠(中立善良),猫女(混乱善良),贝恩与影武者联盟(打着绝对中立旗号的混乱邪恶)。这些都是戏啊。。。阵营的缺失,导致TDKR的诸多线索一盘散沙。TDK的是一张网,而TDKR是一股绳,绳的一头挂着蝙蝠,一头悬着核弹。。。

    二,悬念降格。

    我唠叨过“观众控制论”,电影圈内爱说“抓人”,一个意思,就是怎么通过“悬念-惊奇”制造闪光点,让观众看到这个点的时候“啊”地一声叫出来,然后对身边大嚼爆米花的同伴说:我爱死这电影了。

    我曾把“悬念-惊奇”结构分为这样四个大类(这是我毕业论文选题):感性惊奇、感性悬念、理性惊奇、理性悬念。悬念与惊奇之分,按信息的隐藏和彰显。而感性与理性之分,看故事调动的是观众的神经还是大脑。(见图1)

    【图一】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693656212/

        好莱坞的金牌编剧们能做到每半分钟搞一个小的,每半小时搞一个大的,就像藏在衣领里的小纸团,动不动咯吱你一下。就拿大家的心头好TDK举例来说:双面人的骷髅脸突然跳出来吓人,这是感性惊奇;哈维邓特与瑞秋面前的炸弹正在倒计时,是感性悬念;已经“死去”的高登警长“复活”抓住小丑,是理性惊奇;双船博弈,是理性悬念。很明显,这四个花样个个有效,前两个能让观众看得爽,后两个能让观众买回头票。

    我是极端喜欢理性惊奇和理性悬念的,为此特意分别取了两个辨识度更高的名字:“逻辑重构”和“两难选择”。这两个花样只要有一个玩得转了,你就是大师,观众就会记住你。

    很多好片子,就是行进到第二幕或第三幕的时候,用这两个手法将观众玩弄于股掌之间。

    “逻辑重构”的经典:《搏击俱乐部》、《记忆碎片》、《灵异第六感》……它们往往回答一个问题:他是谁?

    “两难选择”的经典:《七宗罪》、《TDK》、《盗火线》……它们往往提出一个问题:怎么办?

    回到TDKR,诺兰兄弟和大卫高耶是很用心地营造了一个“逻辑重构”和两个“两难选择”。“逻辑重构”是米兰达的真实身份。“两难选择”是:在爆炸按钮不知落在谁手上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围攻核弹,以及最后在核弹必然爆炸的情况下怎么办。可惜啊!这三个“悬念-惊奇”的设置都是伪问题!米兰达的真实身份根本无足轻重,她让矛盾升级了吗?没有。她让矛盾转移了吗?没有。她只是刺了蝙蝠侠一刀,而我们都明白蝙蝠侠可以挨很多刀的。就像她的台词“高登只是多争取了11分钟”一样,她的角色互换也只是在剧情上让爆炸戏多撑了11分钟,并且顺道解决了布鲁斯韦恩应该选谁做女朋友这个问题。而两个“两难选择”只是流于表面,一开始所有人就无视“按钮在谁手上”这样的问题存在,而最后是人都知道蝙蝠侠一定会牺牲自己把核弹运走——况且蝙蝠侠自己知道不会死。剧本的“大招”设计至此,影迷所期待的如同TDK结局般的张力消失了。

    而诸多小悬念的设计,更是没有达到妙至毫巅的境界。比如蝙蝠侠第三次越狱竟然成功,我们都懂的,让诺兰的蝙蝠侠套上主角无敌光环,请问我是在看《洛奇》吗?蝙蝠侠与米兰达滚传单,我没有意见,但是蝙蝠侠你明明摸到了米兰达背上的V字伤疤,这个伏笔就这么算了吗?
    
    三,节奏降速。

    我曾经整理过TDK的矛盾,共有32处(详见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21638/)。TDK的节奏快得像过山车,这和反派有很大的关系:小丑。小丑不是个按部就班的人,他遇见蝙蝠侠,是抄起棍子闭着眼睛一顿乱打,所以TDK里的线索左挡右击、应接不暇。而TDKR的反派,贝恩呢?看贝恩如何打蝙蝠侠?一拳,技术性击倒。帅是很帅,猛是很猛,但是很单调。贝恩对哥谭市只做了一件单线条的事情:挖洞,爆炸,演讲,等爆炸。贝恩对蝙蝠侠也只做了一件事情:断背,放生,被断背。

    好吧,既然是技术分析,那么虽然只刷了三遍,也让我闭起眼睛数数TDK里有几个情节段落:
    
    ————下面是TDKR的情节段落:————

    01.开场劫机——贝恩、核弹专家。
    02.猫女偷窃——蝙蝠侠、猫女、议员。
    03.孤儿院报丧——罗宾、孤儿。
    04.猫女交差——猫女、议员、达盖特。
    05.下水道遭遇——高登、贝恩、罗宾。
    06.蝙蝠侠复出——蝙蝠侠、高登、罗宾、阿尔弗雷德、福克斯。
    07.证交所劫案——贝恩、蝙蝠侠、警方、达盖特。
    08.管家离去——阿尔弗雷德、蝙蝠侠。
    09.一贫如洗——米兰达、蝙蝠侠、猫女、罗宾。
    10.断背之战——贝恩、蝙蝠侠、猫女。
    11.逮捕猫女——猫女、罗宾。
    12.启动核弹——贝恩、米兰达、福克斯、核弹专家。
    13.炸封哥谭——贝恩、市民、美国军方、哥谭警方、囚犯、核弹专家。
    14.逃出生天——蝙蝠侠、贝恩、牢友。
    15.潜伏失败——美国军方、福克斯、米兰达、哥谭警方。
    16.蝙蝠侠归来——哥谭警方、蝙蝠侠、罗宾。
    17.决一死战——哥谭警方、囚犯、贝恩、蝙蝠侠。
    18.真相揭露——米兰达、蝙蝠侠、贝恩、猫女。
    19.逃不出去——罗宾、美国军方、孤儿。
    20.核弹爆炸——蝙蝠侠、猫女、米兰达、高登。

    ————下面我贴出2008年我整理的TDK的情节段落:————

    01.银行劫案——小丑、黑帮、高登
  02.抓捕稻草人——黑帮、蝙蝠侠、市民
  03.哈维邓特法庭辩论——邓特、瑞秋、黑帮
  04.高登找邓特签搜查令——邓特、高登、警局内奸
  05.老刘与韦恩董事会会议——老刘、蝙蝠侠、福克斯、里斯
  06.餐厅偶遇拼桌——蝙蝠侠、邓特、瑞秋、市民
  07.黑帮代表大会——黑帮、老刘、小丑、高登
  08.小丑木马计——小丑、黑帮
  09.香港之行抓捕老刘——蝙蝠侠、福克斯、老刘
  10.审问老刘——邓特、高登、老刘、黑帮
  11.抓捕黑帮大审判——邓特、高登、黑帮、小丑
  12.小丑放录像威胁——小丑、蝙蝠侠、市民
  13.为邓特举办募款晚宴——蝙蝠侠、邓特、瑞秋、小丑
  14.警局局长和法官遭杀——小丑、黑帮、邓特
  15.无辜市民被杀——小丑、蝙蝠侠、市民、警局内奸
  16.里斯勒索——福克斯、里斯、蝙蝠侠。
  17.行刺市长——邓特、小丑、高登、黑帮
  18.蝙蝠侠拷问黑帮老大——蝙蝠侠、黑帮、小丑、市民
  19.邓特拷问小丑手下——小丑、邓特、蝙蝠侠
  20.蝙蝠侠自首——蝙蝠侠、瑞秋、邓特、市民
  21.小丑追杀邓特被捕——邓特、小丑、蝙蝠侠、高登
  22.审问小丑——蝙蝠侠、高登、小丑、邓特、瑞秋
  23.瑞秋被杀、邓特被烧、小丑逃脱——蝙蝠侠、邓特、瑞秋、小丑、老刘、黑帮
  24.高登看望邓特,黑老大出卖小丑——邓特、高登、警局内奸、黑帮
  25.小丑烧钱黑吃黑——小丑、黑帮
  26.里斯公开勒索,反被小丑通缉——里斯、市民、蝙蝠侠、小丑
  27.小丑诱导邓特堕落为双面人、炸医院——邓特、小丑
  28.邓特复仇——邓特、黑帮、警局内奸
  29.全市监视装置——福克斯、蝙蝠侠、市民、小丑
  30.两船博弈——市民、小丑。
  31.二捕小丑——警察、蝙蝠侠、小丑、市民
  32.双面人之死,大结局——邓特、高登、蝙蝠侠、小丑、市民
    
    同志们,有看出什么了吗?为什么当年我分析TDK的32个矛盾都能闭着眼睛如数家珍,而如今分析TDKR区区20个情节却如此难产?记住,下方TDK的个个都是矛盾!有矛和盾啊!不是亮枪就是亮刀子的呀!而TDKR里20个情节里堪称矛盾的才几个啊?每个人都有一点自己要做的事情,游荡一会儿,做一会儿,游荡一会儿,做一会儿。。。TDK天才般地把美剧叙事模式搬到电影里,让人耳目一新。如今TDKR还是回归到了传统的三幕结构:第一幕复出,情节点一断背,第二幕围城,情节点二越狱,第三幕复仇,情节点三拆弹。。。该死,永远是拆弹……
    
    综上所述,TDKR有情节、没矛盾;有角色、没阵营;有故事、没悬念;止步于绝世经典,而只能成为绝世经典三部曲的一记强音。

    【三】看过两遍的问:为什么还是想再去看?

    我们原以为,有了Nolan,有了Batman,我们就有了NB。平心而论,TDKR,值得我们四年的等待吗?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是会回答:“是的”。为什么?

    感情。饱满的感情。喷薄而出的感情。我们对诺兰的爱。我们对蝙蝠侠的爱。我们对英雄的爱。

    四年前,TDK创造了影坛等待许久的“不可一世”:逼近《泰坦尼克号》的北美票房,踢下IMDB的常年老大《肖申克的救赎》……TDK拯救了一批影迷,因为它为他们树立了一个新的信仰——超级英雄电影也可以NB到爆的信仰。

    但是四年一眨眼过去了。卡梅隆用《阿凡达》创造了新的卫星级票房,蝙蝠侠的东家DC漫画的死对头漫威漫画靠一众超级英雄抢回了风头,《复仇者联盟》更是热热闹闹轻轻松松地将TDK创下的票房纪录一一刷新……

    那么这四年,我们等的是什么?期待TDKR再创一个神话?

    我不是。我只想再看一眼布鲁斯韦恩——不是蝙蝠侠,而是那个布鲁斯韦恩,那个曾经受惊的少年,那个专一痴情的高富帅,那个拥抱悲剧的英雄——他过得还好不好。

    所以,哪怕剧情再差,我也会一遍遍地去看。我看着布鲁斯韦恩继续失去他的一切:他所钟爱的瑞秋,他所依赖的管家,他所无视的财产,他所依靠战斗的身体……诺兰让他继续、渐渐地一无所有,如同自由落体般坠进地狱,再如同安迪逃出肖申克的情形,崛起,涅槃,重生,再为信仰而死,再重生……我爱看核弹爆炸时他的平静,我爱看蝙蝠侠雕塑揭幕时高登的欲言又止的眼神,我更爱看艾尔弗雷德在佛罗伦萨咖啡馆里望着镜头释放一切的笑脸……

    我最先看的是国内零点引爆场,很多人和我一样穿着优衣库卖的TDKR主题衫,做好通宵狂欢的准备。我身边是一个中年秃顶男子,抱着个破旧的公文包。他是电影学院的教授,还是没卖出票的黄牛大叔?我不知道。我只记得,在看到结尾处,灯亮了,这个孤单的大叔一个劲地抹眼泪。

    是的,我看的不是诺兰,我看的是英雄。

    评分:5星

博客链接:http://evarnold7.blog.163.com/blog/static/343542092012821046997/

 6 ) 假如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蝙蝠侠——对黑暗骑士崛起的另类想象

有轻微剧透,不影响观影效果。

如果Bane不再是一个面目模糊语焉不详喜怒无常的反派角色,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黑暗骑士中,我们有小丑:他代表了蝙蝠侠心中疯狂的一面,他实际上是蝙蝠侠的另一个人格——这也是TDK的最核心的冲突,蝙蝠侠与他自身的黑暗的斗争,最后,他赢了。
Bane却不是这样。Bane和蝙蝠侠的冲突,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传统的超级英雄电影中的那种冲突:蝙蝠侠代表了正义,Bane是邪恶的。于是就算他再怎么无所不能威力无穷,他仍然即将是也永远会是蝙蝠侠的手下败将。
那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一个不同的Bane。
在我的脑海里,Bane应该是一个切·格瓦拉式的人物:他冷酷无情却又心怀仁慈,目光远大而意志坚定,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事业的正义性深信不疑:他相信自己将会将哥潭市变成一个更好的地方,一个没有蝙蝠侠也更好的地方。总而言之,他是一个克里斯玛(Charisma)式的英雄。
长久以来,哥潭市一直被描绘成这样一个地方:黑帮横行,犯罪猖獗,整个城市都被腐化。于是蝙蝠侠站了出来,秉持“人人都能成为蝙蝠侠”的理念,他打击犯罪,让哥潭市的人们燃起了希望;但是他和Harvey Dent的死的关联让人怀疑不定,一些人认为他仍然是这个城市的英雄,其他人却质疑这一点。但是哥潭市还是那个哥潭市,在灯红酒绿下的穷街后巷里,哥潭市仍然在一天天腐败下去。
蝙蝠侠消失了,而真正给这座城市里早已厌倦疲惫而烦躁不安的大众们带来新的希望的不是别人,而是Bane。他很明确的为大伙描绘出这样一个理念:腐化这座城市的,并不是罪犯,而是制度本身;要打击犯罪,也同时要打击腐败的警察;真正的黑帮已经跟城市的统治阶级勾结起来,或者可以干脆说,他们就是同一伙人。于是我们要真正扫除这座城市的罪恶,要从所有人开始。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橄榄球开赛之前小男孩清唱《星条旗》,歌声结束之后Bane按下按钮,炸药炸塌了哥潭市的地下渠道,将哥潭警察大部困于其中,歌声响起,旋律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熟悉起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的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

革命开始了。哥潭市警察已大部被困;这个城市成了一座孤岛,懦弱的美国政府只是封锁了城市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并且对每一个想要出去的人杀无赦。How ridiculous.

于是蝙蝠侠发现了,他必须击败Bane。但是更重要的是,他所信仰的至高无上的“秩序”,是Bane所不认同并且需要摧毁的;因为正是这个秩序本身作恶,并且造就了蝙蝠侠的诞生。蝙蝠侠的理念在于“所有人都能是蝙蝠侠”,然而当这一天真正到来,他所热爱的人民对着不公不义揭竿而起之时,他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他需要镇压这场革命,需要将哥潭市恢复他所深信不疑的“秩序”,这将是最大的悲剧。他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这座城市,然后发现这座城市不再需要他。
……
经过一番奋斗之后,蝙蝠侠解救了城市里的警察,和Bane终于站在了同一块场地之上。最终,蝙蝠侠击败了Bane。这场战斗无关正义,Bane的理念是对的,蝙蝠侠也没有错,但是总是有一个人要倒下,Bane倒下了,从他的角度来说,邪恶战胜了正义。


这就是我心目中TDKR应该有的模样:超级英雄电影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另外一个应该是Watchmen)。说我YY也好怎样也好,高唱国际歌将哥谭的神灵们赶下神坛的普罗大众会是我对TDKR的想象,以及永远不会实现的期望。

 短评

雙手合十,十指緊扣,我和一場的毒撚淚流滿面,如此蒼白的心,既視之溫柔,只有真心愛過的人,會照單全收,It really doesn't matter,燃燒有時,道成灰燼也有時,在話語把我們逮住之前,我知道我已轟轟烈烈的,真心愛過。★★★★★★★★★★★★★★★★★★★★★★★★★★★★★★★★★★★★★

5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完美的终章。这是一部可以让我回忆起当初我是怎么喜欢上电影的电影。

8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为了给哥谭带来光明和希望,他不惜撒一个弥天大谎,为哈维·丹特背锅。哈维·丹特成为了哥谭的光明骑士,他却成了恶魔。当法律和道德不完善的时候,它们不但无法伸张正义,反而成了枷锁,约束了好人,让罪犯逍遥法外。但他愿意替他人承担罪责,让他人保住名誉和清白。因为他不仅仅是想当一个英雄,他想比英雄做得更多。《黑暗骑士》的立意和深度已经是超英片中的佼佼者,在你以为《黑暗骑士崛起》很难有所创新的时候,诺兰又玩出了新花样:谎言能隐瞒一时,但永远是隐患。哥谭暂时的和平是建立在谎言之上的,迟早会成为反派攻击人们的武器。阿福何曾不是英雄?他的言行的确会让布鲁斯·韦恩因此而恨他,但同时也能让他继续活下去。戈登也是如此。谁都能做英雄,即使他做的事很简单,比如给一个小男孩披上外套让他安心,让他知道生活还在继续。

9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我绝逼无法忍受四十天的剧透所以果断去小破岛看掉了!OH MY GOD!Kneel before the Nolans!之前不看trailer采访TV花絮什么的果然是对的,不然惊喜都没了!I just can't find even one appropriate word to describe it. The epic ending of the Batman trilogy!!!这么一比较妇联好幼稚≧▽≦

14分钟前
  • 叉叉
  • 力荐

贝恩真的太可怜了。。。。知道真相的瞬间我原谅了他做的所有坏事!老湿的眼睛真的会演戏!不戴面具的一秒镜头好帅 好虐 好凄美 好想哭!本以为这次我会改邪归正彻底爱上大蝙蝠,搞了半天我还是个悲催的反派控 。。。Goodbye, My Friend. 此去便是永别。(轻微吐槽:马良挂掉的那一下有点囧)

18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难道我是第一个看的吗?墨尔本crown village cinema, 所有人都鼓掌了,绝对是今年最伟大的电影!

21分钟前
  • 午安君
  • 推荐

所以那场床戏的作用就是为了证明蝙蝠侠这十几年还是有性生活的……

2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失望到爆!反派为什么反的设定,最后反转的设定,最后拯救的设定,都是那么的普通乃至无趣,甚至连打斗都毫无新意,那些反派配角就是一个个等着轮流给蝙蝠侠打。诺兰导演水准没差,只是这次的编剧编得真的弱到爆炸!

30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当你一个人行动时,戴上面具,这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你心爱的人。" 影片前一个半小时略显平淡冗长,还好最后一个小时各种决战、逆袭反转和揭秘,非常提神和过瘾,高潮一直持续到影片最后一秒…Nolan, Rise!!!

3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整个蝙蝠侠系列所讲的故事一言以蔽之不过就是:高帅富会武术,谁也挡不住!这部自然也不例外。与前两部相比只是变得更加冗长乏味而已,整体乏善可陈。全片无高潮,能淡出个鸟来。真有点替那些枪击案的死难者感到不值,为了看这么个鸟片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真是死不瞑目。

33分钟前
  • 易老邪
  • 较差

拍出了黑暗英雄的铁血丹心,但没能超越《黑暗骑士》。配乐超赞!

3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解释了英雄以及英雄精神,蝙蝠侠终于找到了他的答案,无论是伤感或是其他情绪,这个黑暗系列终于结束了。汉斯·季默的配乐很棒,激昂或忧伤,很好的推动了情绪,很大一段时间都是被配乐震得热血沸腾的。合格的大片,场面、气势以及紧张感都有。最喜欢的还是猫女,Bane的发挥空间太有限了。三星半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四星半。鸡蛋里挑骨头:配角形象不够丰满,转折欠缺说服力,三个月的时间没有拍出维度,感情戏有点进展太快,井底戏有点抽象。虽不是诺兰最好的电影,但比起其他电影仍甩N条街。英雄故事结尾虽然有点老套,可当尘埃落定之后,所有人缅怀过去、继续生活时,仍落下泪来:传说终会终结,英雄永远不死。

4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英雄挥别,正气永存;史诗落幕,传奇不朽。漫长黑暗过后,终迎黎明曙光。

44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疯,诺兰究竟把蝙蝠侠系列拍到了怎样一个高度啊,弥漫始终的黑暗感几乎将人吞没,我甚至觉得其它英雄电影可以不要再拍下去了,复仇者联盟二剧组也赶紧解散吧,即使你搞来一万个超级英雄乱斗,也不比高谭市大楼顶上熊熊燃烧着的巨型蝙蝠那般凄美孤傲。四年的等待值了。

4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超过TDK不敢说,但永垂影史是扛扛的.

50分钟前
  • 无殇
  • 力荐

算不得神作,但诺兰的黑暗骑士依旧轻松甩出其他的超级英雄电影几条街,对照着美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别有一番滋味。最大的优点就是情感力量充沛,依旧有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牛X台词,中段角色的口才个个了得,情节确实有点散,剪辑有点审美疲劳,配乐很棒却也有点刻意煽情,小囧差点成好基友罗宾。★★★★

5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孤立地看,这是一部无可争议的五星电影;但和第二部《黑暗骑士》比起来,它只能拿四颗星。

56分钟前
  • 胡天翼
  • 推荐

Anne Hathaway美得足以把全世界的基佬都掰直,但刚被掰直的基佬们马上又会被囧瑟夫萌弯。

59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三部曲,都是关于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庞大的人物线索和故事,诺兰已经构造出自己的世界观——我觉得,他是相信黑暗的。Gotham doesn't deserve a hero like this, but he'll still give everything to them. 另,小丑有且只有一个。(用打一星来表达对脑残粉的蔑视的人可以省省了,你们配吗?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