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某时

战争片法国 / 美国2005

主演:伊德里斯·艾尔巴,Carole,Karemera,Pamela,Nomvete,奥里斯·厄休罗,弗雷泽·杰姆斯,Abby,Mukiibi,Nkaaga,Cleophas,Kabasita,诺亚·艾默里奇,德博拉·温格,Peninah,Abatoni,Ashani,Alles,Hope,Azeda,Théogène,Barasa,Dan,Barlow,Johannes,Bausch

导演:哈乌·佩克

播放地址

 剧照

四月某时 剧照 NO.1四月某时 剧照 NO.2四月某时 剧照 NO.3四月某时 剧照 NO.4四月某时 剧照 NO.5四月某时 剧照 NO.6四月某时 剧照 NO.13四月某时 剧照 NO.14四月某时 剧照 NO.15四月某时 剧照 NO.16四月某时 剧照 NO.17四月某时 剧照 NO.18四月某时 剧照 NO.19四月某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1 01:32

详细剧情

《四月的某时》(Sometimes in April)——描写西方世界没有参与调停的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悲惨影片,加入了柏林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是为期11天的电影节中两部关于此暴行的影片之一。与特里乔治的《卢旺达饭店》关注的是同一背景和题材,拉乌尔佩克却以不同的途径展示了内战的创伤。这两部影片和《卡雅利沙的卡门》可看出南非电影的升温。 浓笔重彩描绘出大屠杀血腥场面的《四月的某时》,比起同一题材的展映影片《卢旺达酒店》(Hotel Rwanda),具有绝对的震慑力。

 长篇影评

 1 ) 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看《四月的某时》有感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哈比亚利马纳的座机在基加利上空被导弹击落,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该事件立即在卢全国范围内引发了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在此后3个月里,先后约有80万至100万人被杀,其中绝大部分为图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卢旺达全国八分之一的人口消失。

电影《四月的某时》的主人公就是目睹的这场噩的一个胡图军官,奥斯丁。胡图族反对所有图西人和支持图西人的人。奥斯丁由于取了一位图西妻子而列在被屠杀的名单上。持续一百天的屠杀将主人公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一个个夺走,儿子,女儿和妻子还有他的好友则维尔。他在经过重重障碍后终于逃生。他弟弟是专为胡图人鼓动宣传的广播员,在意大利逃亡两年后抓住被审。整个电影讲述了奥斯丁在屠杀中的经历。美国和联合国的态度商讨和奥斯汀在十年后的被审三条主线中穿插。战争中的恐惧焦躁,失去亲人的伤痛和绝望,尸横遍野的惨忍和充满血腥的悲状,以及国际世界的忽视和逃避演绎了二十世纪这惨绝人寰的一大悲剧!令人发指,令人心寒!

看完整个电影,我们不禁会感到民族冲突间的惨忍,屠杀生灵的无边悲痛,战乱纷争中血肉亲情的伟大,面对真实的责任和勇气,人道声援的渺小以及世界博弈的残酷和无情!事后对人心灵的无边创伤,和社会的混乱破坏无不让人感到悲悯和哀伤!这难道就是马克思揭露的原始积累共有的野蛮血腥?!还是他们历史文化里未被发现的固有症结?是他们民族的不可避免的纷争还是文化信仰脆弱的感性显现?时间一天天的流逝。我们身边的时事琐事繁芜的在我们身边张开,像雾一样遮盖了十多年前的卢旺达,我们纠结在金融危机的恐慌,身边世俗的极度紧张和惊喜之中,还有多少会注意血污,愚昧和那梦魇般的死亡气息。

那么,这些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是一个旁观者,我们只是这台没有演员只有观众的戏剧中额外的中立者。我们可以伸出手指指出罪孽者,但我们可以分辨这到底是野蛮的欺压还是愤怒的抵抗呢,我们知道自从白人殖民者以图西人肤色较白,平均身高较高为由,让占人口少数的图西人(约15-18%) 统治占人口多数 (约 85%) 的胡图人,因而埋下日后种族屠杀的原因。太多了,当我们面对历史这鲜亮又苍白的事实面前,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显得似乎太渺小和无能为力!愚昧,凶暴,惨忍,怯懦,无情这些带着虚荣的如同尼古丁燃烧的袅袅青烟笼络着追求’“正义”的异端暴徒!而对于局外的我们何以背负这历史因袭的重负?我们只有醒悟,为历史创造的灾难,荒唐和罪恶哀悼!醒悟和警觉!

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同时生灵,同是源于一个祖先,同类动物之间还不曾厮杀可我们尊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还会犯如此毁灭性的错误呢?

现在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这场大屠杀,在这一百天里,一百万多条生命就消失在这地球上,为它留下一个永远也抹不掉的伤疤,可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引起了这场人性的大爆发,种族之间这野蛮血腥的冲突和残杀呢!

我们也许会试问那些拿着弯刀的士兵在残杀屠宰那些无辜的小孩,妇女和历尽恐慌的男人时人性的良知和人最基本的同情心去哪了?那些裤兜还揣着子弹和炸药的上尉在强奸那些懦弱,凄凉的少女,母亲时他们起码的尊重和羞辱感滚到哪里去了?一堆堆未寒的尸骨,一片片留有无数人喷溅的鲜红血泊,不堪入目的家园,混乱狼藉的难民灾区还有空气中弥漫的死寂阴霾的空气将人类至善的美丽吞没的无影无踪!

这也许会让我们联想到七十年前南京那篇土地上承载的悲惨和哀伤!同时屠杀,一个是种族间的,一个是民族间的,我们 不可能没有人性的将惨状相比,但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人类在开创文明的同时却付出了多少的代价!纵观人类的文明史,有多少是通过残忍的掠夺欺压甚至是屠杀所得。罗马在亚历山大的领导下持续过一段伟大的繁荣,可当他的铁偙驰骋在别的土壤上时,我们是否也看到那利剑下一条条有血有肉的生命!也许你怀疑这是这是历史的必然,有进有退,是达尔文所谓的“丛林法则”?

只能说人类的欲望将这个本来简单的世界变得复杂多样,纷争多样的文明在方便生活的同时却制造出了更多的灾难和困扰,自然,世界越来越露出狰狞的面孔,如果不是人类为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和内心永不满足的欲望作祟。我想我们将会看到更和谐的社会!况且我们老子也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自二战以后恶劣的自然环境,资源的稀缺贫乏,无不是人类的自食其果!社会在进步,经济再发展,同时我们也发现那些生活在便利文明的人,却总在为其更野蛮的“向上”忙的焦头烂额,精气百衰,例如80年代有些家庭焦脆了一辈子才看到一套像样的家宅,这还不止,有了房子还要有商品牌的车,在追逐这些文明的便利的同时只有常年累月的心力交瘁,繁忙力争,哪还有心思去考虑自然的环境,上气不接下气的说:甭提了,我连住哪还不知道呢!更甭提去留下心思去欣赏上帝带给我们那么多原始的美,当然这并不是个人的原因,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累计的意识和社会体制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绝对不可能实现个人离开社会的纷争!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积累的欲望使我们摆脱不了这种“向上”的引力!试想,今天如果还有谁像梭罗守着瓦尔登湖过上与世隔绝与自然相容的日子,人们肯定会像苏菲的世界里将艾伯特上校认为是精神不正常的疯子!

可难道我们真的没有丝毫责任吗?没错,我们总是对着朋友怨天载道,身不由己,物欲流横的世界很残酷很黑暗!满嘴屁话的骂这讽那,还傻里傻气的拌着苦脸卖笑,我很无辜,我很无奈!可他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反正是大众的罪孽,又不是我一个人,这个社会你不狠点只能吃亏潦倒!没办法!哎!甚至还吐着什么渺茫的希望,如果没那么多贪官就好了,如果没那么多的杀戮就好了,如果人们的文明点就好了,如果……集体太大,以至我们怎么也无法找出罪魁祸首!

可一旦轮到他身上,那几张泛着铜臭的钞票就足以让他点头哈腰,让他干出那么多不是的“如果”,欲望的都市,欲望的刽子手,都被他美化成所谓的积极向上!

不!其实我们就是其中活生生的一员,是世界开创的人,也是世界的开创者!你能改变的至少还有你自己!你做因为大家也这么做,你犯错因为大家都犯错误,如果顺着这个无边循环的线路,我们只能得到更多的报复!,自己身体的报复,他人的报复,自然的报复,最后只能你死我伤!和谐也只是我们口中传出的幻影和泡沫!人是一切的尺度,对于你的世界其实就是你眼中的世界,能改变自己就能改变你的世界!我们修身养性,挫其锋芒,顺道而持,终会功成天下!

纵观我们着位欲望横生的“婊子女神”!牵引出了多少损失和伤痕。战争!瘟疫!雪灾!经济泡沫!破裂的家庭,流离失所的难民!这次100完人的惨死仅仅是其中不起眼的沙粒!还有如此多的报复向我们更猛烈的侵袭!竟都败在了她虚拟耀眼的光环底下!而且是如此的一败涂地!

这次屠杀如果不是图西人对权力的欲望,如果不是胡图人对统治的欲望,不是对资源侵占的欲望!结果又会怎样呢?

顺着自然的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人类克制自己过于强烈的欲望。多一份宽容,多一份顺从,多一份爱心,也许才能在自然和宇宙中长存!

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2 ) 四月某时:卢旺达的救赎之路

每年的四月,雨季就开始了。淅淅沥沥的雨依然下在四月的某时,胡图族士兵奥古斯坦许多萦绕心头的往事也总是在雨季涌动。

2004年四月,一年的雨季如约而至,奥古斯坦带着深深的创伤和疑问来到坦桑尼亚的卢旺达国际法庭见弟弟泽维尔。

奥古斯坦和泽维尔的谈话在一场大雨中结束,10年后的现在,战争让哥哥一无所有,弟弟也因为通过电台广播煽动流血事件不得不面对国际法庭的审判。奥古斯坦和弟弟泽维尔在卢旺达屠杀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战争观点,表现了当时卢旺达人民复杂的民族情感。

《四月某时》是所有反映卢旺达屠杀事件中刻画最为深入的一部电影,给人带来的心灵震撼是《卢旺达饭店》、《杀戮禁区》等电影不可比拟的。电影讲述了1994年4月,一名叫奥古斯坦的胡图族士兵在最初大屠杀的混乱里与图西族妻子和儿女失散的故事,10年后当他遇见弟弟泽维尔时,才获悉他们都在那场屠杀中不幸殒命。电影将镜头对准奥古斯坦一家人的经历,写实、全景式地重现了当时卢旺达的残酷画面,同时着重刻画了卢旺达人民在灾难后的心理轨迹。而弟弟泽维尔的负疚感以认罪姿态呈现,则深刻折射出这场战争的本质:战争过后,一个国家都将深陷在伤痛的泥沼中苦苦挣扎!

看完电影,相信很多人都不会留意到影片中的一个很不起眼的镜头:一位胡图族青年在家里被一声从树林里传来的哨声召唤后,拿起门口的一个木榔头。其中出现一个小细节:胡图族青年手伸到弯刀上后,犹豫了一下,转而操起弯刀旁边的木榔头,走进森林。正是这不经意的犹豫,让人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灵光。

在那场骇人听闻的种族屠杀中,这种极具个体独立思考精神的犹豫性的胡图族人,相信存在非常多一部分,在被屠杀的民众中不但有图西族,更有类似这种犹豫性招致杀身之祸的胡图族。电影《四月某时》深刻之处,便是以大屠杀为叙述背景,将镜头对准一个种族、职业等多种身份并存的家庭,以主人公倒叙的叙述视角贯穿起大屠杀的前世今生,缓缓道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这种生存状态下人们的心理梦魇:对于昨天的自我救赎,只是为了明天更平静的活着!

种族屠杀是文明的耻辱!但,文明是什么?西方势力入侵非洲大陆,似乎将文明带给了这赤身裸体的民族,同时又用尺子把他们分成了各种族群。战争,由此开始一幕幕上演,而西方又拂袖而去,集体围观这场极度血腥的杀戮。也许,卢旺达人民最终会淡忘敌人的言行,但不会忘记朋友间的冷漠。绝望与死亡、希望与重生,当弯刀被丢弃,鲜血被洗刷,无论图西族抑或胡图族人民,都将在经历战争洗礼后经受心灵的阵痛,一个国家走上了反省与自我救赎之路!

 3 ) 集体罪恶中的个体责任

     《四月的某时》是卢旺达与法国、美国合拍的影片,描写的就是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的种族屠杀。四月的某时,就是每年雨季开始的时期,伴随着雨的到来,曾经干旱的非洲大地,在饱吸着雨水的同时,也被如河流一般的血液所浸泡。历时三个月的大屠杀,近百万卢旺达人死于刀枪之下。也就是说,在不足百天的时间里,有八分之一的卢旺达人消失在这片土地上。
    胡图族与图西族的恩怨,可以追溯到很早时期,两族一直冲突不断。但最大的屠杀,则是1994年这一次。关于这段屠杀,当时的新闻亦报道了不少,可能更多的人则是从电影《卢旺达饭店》中所了解。《卢旺达饭店》截取了一个侧面来反映,《四月的某时》将这三个月中所发生的事情整个贯穿。前者体现了人性之光辉,而后者则重现了残暴和血淋淋的现实。《四月的某时》从卢旺达总统专机被击落引发大屠杀,到联合国在坦桑尼亚成立法庭对参与大屠杀的官员的审判,影片通过前军官奥古斯汀一家的遭遇,对这段大屠杀的历史,无一遗漏地进行了描述。奥古斯汀一家,是卢旺达的缩影。他是胡图族,他的妻子是图西族。他与妻子生有三个孩子。他有一个弟弟,是位记者,他在电台上煽动着屠杀图西族人,他与其兄有着不同的政治见解。这种家庭的构成,很具有故事的张力,同时也为其悲剧性埋下了伏笔。他的三个儿女被杀死,他的妻子与杀她的人同归于尽,他的兄弟则在坦桑尼亚受审。奥古斯汀一家的遭遇,其实也暗示了此时卢旺达的现实:你不是被屠杀,你就是屠杀者。
    影片中的屠杀确实很残酷,一个个鲜活的无辜的生命,就在你的眼前喷洒着鲜血倒下,他们眼中的那种无助与恐惧,真是让你不寒而栗。你会觉得人的生命会是那么的脆弱,而且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那些夺走你生命的兽行。而杀人者的那种仇恨,对于生命的漠视,手舞着弯刀时的那种狂热,他们面无表情地看着你死于他的枪下,这种兽性这种残暴也让你对人性充满着深深的怀疑。人与野兽的区别在于人有理性的思考,人有恻隐之心与羞耻之心,人有着不同于毫无控制、充满赤裸裸生理需求的兽性的人性。但在此时,在四月的卢旺达,这种人性崩溃了,人类的许多行为与野兽并无二致。这种人性的崩溃,在人类的历史中曾多次出现,人类之间的大屠杀也时时地上演。人性崩溃,兽性横行,生命如草芥,鲜血流成河。大屠杀之后,人性会复苏,人类的罪恶会受到审判,罪恶之人亦会被惩罚,这是人类充满希望之处,人性总能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不过,这种染着鲜血的希望,对于人类来说太过残忍。而那些死于人类兽行之下的人们,他们的公义又该向何处去找寻?
    卢旺达种族屠杀之后,一些指挥和煽动种族仇恨及屠杀的人被审判,在坦桑尼亚的国际法庭上,共有十八人被判处终身监禁。这十八人得用自己的后半生,为自己的屠杀行为赎罪。不过,这十八人不可能屠杀掉近百万人,更多的屠夫逃脱了惩罚。十八个人的自由与否,又怎能与百万条鲜活的生命相比?他们可能是屠杀的组织者煽动者,他们启动了杀人的机器,但恐怖的杀人机器是由无数的个体在操纵,无数的子弹都是从他们手中的枪里射出,无数人的鲜血在他们的弯刀之下喷涌,这些个体对此又怎能逃脱掉责任?人类在经历着苦难,或者说遭遇到集体的罪恶之时,我们总是去寻找具体的承担者,往往煽动者及组织者难逃罪名,但更多的人则作为盲从者而得到原谅并免受处罚。纳粹如是,前苏的极权如是,即使是卢旺达的种族屠杀亦如是。希特勒、斯大林及卢旺达被判刑的这些人,承担一切的责任与罪行,其他的人似乎都成为受害者。其实没有这么多人的狂热,他们怎能犯下如此罪行?当身处历史之中时,我们是狂热的参与者,对于杀人我们毫不手软;但到清算罪行时,我们却成了受骗者。也许有人认为,作为普通小民,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执行的职责。不过,如果你还存良善之心,你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人类之间发生了大屠杀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责任,谁都不是无辜者。
    我之所以念念在兹,就在于人类历史上所经历的屠杀太多太残酷。我们追究了首恶者,却对更多的盲从者太过宽容。如果恶行不受追惩,那么人们自然会为眼前的蝇头小利失去理智,也会为一点点的仇恨而肆意杀人。人类的恶行就会泛滥,人类间的屠杀就会成为一项参与者甚伙的运动。圣经告诉我们要宽恕,如果不宽恕不原谅,那么历史的死结就无法解开。不过,如果我们能够对一切都加以原谅,那么没有公义的人类就会如脱缰的野马,暴行就会奔涌而出。圣经中亦说,让正义如小溪奔流不息,让公义如泉水源源不绝。缺乏宽恕与原谅的,人类会变得很偏狭;缺少了正义与公义,人类就会变得很可怕。我们可以原谅,但决不会忘记;每个人做出了选择,就必须为你的选择承担责任。也许,这才是人类的出路。

 4 ) 《四月某时》——最直接展现卢旺达大屠杀的电影

直接反映卢旺达大屠杀的电影并不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卢旺达饭店》,但这部影片是站在白人的角度来描述这场大屠杀的。而这次所看的美国与卢旺达合拍的影片《四月某时》(2005)则完全是以黑人为视角来讲述这场大屠杀。相比于《卢旺达饭店》,这部片对大屠杀展现得更直接,其残酷性更加震撼人心

影片中的主角奥古斯坦是一名在军队中任职的胡图族低级军官,其妻子则是图西族的。家中还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女儿在一所寄宿的教会学校中上学,两个儿子则在家中。奥古斯坦还有一个弟弟泽维尔,泽维尔是一名记者,整天在电台时鼓动胡图族与图西族之间仇恨。1994年4月,卢旺达总统的班机被炸,总统死亡,引发了胡图族对图西族的大屠杀。

奥古斯坦作为图西族的同情者也被列入了黑名单。奥古斯坦不得不求助于自己的弟弟泽维尔,让他把自己图西族的妻子和两个儿子转移到联合国部队的驻地,以保安全。在转移的路途中,泽维尔凭着自己的名声,顺利通了好几道关卡,但在通过一道军队设置的关卡时,车子却被拦了下来。把守关卡的士兵并不买泽维尔的人情,拿枪扫射汽车。奥古斯坦的两个儿子和一名邻居的妻子当场被打死。泽维尔则趁着混乱的场面,偷偷将受伤的嫂子救出,送到一家教堂门口。在教堂里,奥古斯坦的妻子暂时得到安身,但胡图族的士兵并没有放过这神圣之地,不时进来搜查。最终奥古斯坦的妻子被胡图族士兵发现,被带走沦为了胡图族士兵的性奴。在一次胡图族的兽性发泄时,奥古斯坦的妻子抢过手榴弹,并引爆而身亡。而胡图族的士兵也没有放过学校,一群胡图族士兵炸开学校大门,对女学生们进行屠杀,除了学校的一名女教师和一名学生外,包括奥古斯坦的女儿,全部死于屠杀者的枪下。

奥古斯坦被列入黑名单后,也不得不踏上逃亡之路途。他和一名邻居一起,开着被砸烂的汽车,接连闯过好些关卡,终于来到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驻地,同其他众多的图西逃亡者一起,希望能得到维和部队的保护。但维和部队此时正在撤离卢旺达,拒绝给他们保护。维和部队刚一走,胡图族的士兵就围了上来,与奥古斯坦一同逃亡的邻居被杀。奥古斯坦因胡图族身份,侥幸逃得一命,继续踏上逃亡之路。

两个月之后,当屠杀渐渐过去,奥古斯坦返回家乡,去学校寻找女儿,看见那位幸存的女教师和那名学生正在清理早已腐烂发臭的尸体,才知道女儿被屠杀的消息。又过了10年。奥古斯坦的逃亡到欧洲的弟弟泽维尔被抓捕,送上了国际法庭,奥古斯坦才从弟弟口中得知自己妻子和两个儿子的最终消息。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肯定许多观众都会注意到——就是屠杀者所使用的武器,有“阿尔巴尼亚产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以色列的散弹枪,捷克产的手榴弹,美国的M-16来复枪,埃及运来的弹药,中国产的弯刀。”真没想到我们也在为这场屠杀间接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1994年4月,我又在做什么呢?我正在读高三,正在全力备战高考,对世界的另一边所发生的这场屠杀一无所知。当7月初高考结束时,这场大屠杀也结束了。在我读完大学,毕业工作了许多年后,才从《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中知道了这场大屠杀。看来,在地球的这一边,并没有多少人关心发生在人间的这场罪恶,为此我感到惭愧。

 5 ) 最终我们会淡忘敌人的言行,但不会忘记朋友间的冷漠

最终
我们会淡忘敌人的言行,
但不会忘记朋友间的冷漠
——记录卢旺达战争本质的电影《四月的某时》

  电影以胡图族士兵奥古斯坦与其弟欧纳在卢旺达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战争观点折射出这场战争的本质,不过是一场兄弟与兄弟之间的矛盾。10年后当他们再次相聚坦桑尼亚Arusha的卢旺达国际法庭时,战争让哥哥一无所有,弟弟也因为通过电台广播煽动流血事件不得不面对国际法庭的审判。

“每年在四月,雨季开始了……”兄弟两的谈话结束于一场大雨之中,也预示这国际社会的调节不过是一场政治秀而已,而战争的本身却是自己人在伤害自己人。影片也利用各种元素来强调这一观点。

“阿尔巴尼亚产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以色列的散弹枪,捷克产的手榴弹,美国的M-16来复枪,埃及运来的弹药,中国产的弯刀。”这段话预示着一开始国际社会就在纵容这场战争。影片开始对卢旺达的历史的介绍,也在印证战争才是卢旺达存在于国际社会的价值。

当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带来普遍的舆论压力时,因为卢旺达的国际社会地位决定了发生在其内部矛盾不可能让国际社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去调节。胡图族的首领也告诉大家“卢旺达没有黄金,也没有石油,没有你们美国人需要的任何东西,卢旺达只有战争。”

所以旁观着只能感叹,“我们只是官僚主义者,不是政治领导者,是卢旺达人杀卢旺达人。”
  

就像马丁•路德•金说的一样,最终我们会淡忘敌人的言行,但不会忘记朋友间的冷漠,希望卢旺达人民承受战争的洗礼,在经受了痛苦后,能安静生活下来…………

 6 ) the earth is burning

人,无处逃循
人,莫名昭罪
无辜无奈无助的,人
砍刀接着阳光的狂热/
在人间挥舞它的恣肆/
无色的血染浸透/
这片土地的伤口/
天不落一丝雨/
地球在愤怒中燃烧,
四月的某时

 短评

大时代背景与个体命运遭际的结合,将这段耻辱血腥的历史以较为完美的姿态展现在银幕上。但整体比卢旺达饭店略差一些。

6分钟前
  • 一叶知萩
  • 推荐

静静的述说四月的某时。平淡,真实,不失细节。没有加重笔墨宣扬种族矛盾,也没有刻意着重描写历史仇恨。就这样冷静而客观的讲述着那年那月发生的一切,让你身临其境……

8分钟前
  • L.L
  • 力荐

Basically a more sober version of Rwanda hotel. 导演说过 电影需要观众 一个屠杀的题材不能拍的太绝 我在看的时候一直:????

10分钟前
  • Hesperia
  • 推荐

不需要渲染,没有不同。不管你是谁,不论你在哪儿。那只是四月的某一天。

11分钟前
  • 一"一
  • 还行

比《卢旺达饭店》感觉更接近底层受害人民。毕竟,他们大部分并未如前者中的人物般衣着光鲜。记住,那是1994年,最不发达的非洲,现在都有60%的人在贫困线以下,也可能是最不发达的小国卢旺达。为死去的人默哀。

15分钟前
  • bleakwood
  • 推荐

994年4月6日:卢旺达爆发大规模部族仇杀,国际社会未能及时干涉卢旺达,结果80万人被屠杀,200多万流亡海外。本片不血腥,只是静静讲述着那一场四月的屠杀,为过去的正的将要的流血提醒,提醒不要淡忘,不要因为淡忘而越来越冷漠的人性。

20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大屠杀开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没有政治理由去干涉为由选择沉默和逃避,胡图族极端军领袖有恃无恐一语道破天机“我们这里没有黄金没有石油,也没有钻石,没有你们美国人需要的任何东西,这是我们的战争。”——这场大屠杀是整个世界的耻辱,也是当今国际维和组织所能起到的效果最黑色的讽刺。

23分钟前
  • © 自由过客
  • 力荐

这部完全是西方视角的卢旺达内战,比同类型的《卢旺达饭店》境界差多了。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根源之一是欧洲(卢旺达是比利时)殖民非洲时的分化策略。冷战之后的西方重返非洲是带着有条件的西方价值观而来的,中国如今在非洲拥有巨大利益,如何扩大和保存自己的影响力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5分钟前
  • 仰望星空
  • 还行

胡图和图西,who is the good guy?这是美帝的一贯思维。

29分钟前
  • 阿斯莫代
  • 推荐

卢旺达控制人口有绝招!胡图族屠夫最家喻户晓的弯刀原来是Made In China,跟幸存者的梁子算结上了

32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儿子问爸爸:您是胡图人,妈妈是图西人,那我是什么人?爸爸:依据传统你是胡图人,但我希望有一天你只说是卢旺达人......这个孩子再也没有机会自豪的说他是卢旺达人了。因为他和其他800000人一起死于1994年4月的卢旺达种族屠杀。可是人祸中间还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33分钟前
  • Mercury
  • 力荐

描写1994年卢旺达发生的灭绝人性的种族大屠杀,100 天内一百多万人被屠杀,震惊之余,我们不尽要想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仇恨。愿更多的人知道真相,愿悲剧不再发生。

38分钟前
  • 乌咪
  • 力荐

片头从非洲大地图聚焦到卢旺达,一个不放大地图都看不到的小国为不看身份证都分不太清的种族认同(以前其实是阶级区别吧)血流成河亲人反目。纯黑人角度叙事比硬要让白人当主角的非洲题材片有诚意。Idris初主演,饱经磨难好男人!演妻子的演员是图西族幸存者。

42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对于一般观众而言,「卢旺达大屠杀」的知识普及与背景介绍更加客观,也更加深入不过真正的历史解读与评价是电影无法给予的,纯黑人视角的叙事也流于一种非黑即白。

46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片名是讲述卢旺达大屠杀三部片子中,取得最好的,且以四月的雨为引子,首尾呼应。雨季来临,记忆湿润,十几年间,对那个问题的终极追问,始终不敢面对。一束花,一个新生命的即将诞生,是对未来和平的美好期许。

47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新保守主义者对克林顿的粉丝们一针见血:“反战运动”就是“我不想知道这场战争运动”

49分钟前
  • 盛世美颜小师傅
  • 力荐

这是全人类的耻辱。

54分钟前
  • 泰坦
  • 还行

迄今关于卢旺达的电影都不能令人满意,只有被害者视角,完全缺乏暴民视角,好像他们不是人似的,好像电台一煽动就能掀起屠杀似的,可是不弄清暴民的个体经验和组织机制,又怎么称得上反思?

59分钟前
  • whig
  • 还行

结尾男主被囚犯挚友质问炫耀良心的那段对话,简直就是对同题材《卢旺达饭店》的暴击。还是黑人自己最清楚那场种族屠杀发生时的情绪波动,喜欢它无蓄势无节奏彼此屠戮的拍法,残暴到假装云淡风轻。一众黎民遭殃的事,刽子手该死,XX该死,看客也该死,没有谁能够逃脱指责。

1小时前
  • 老泰瑞
  • 力荐

所谓的“法不责众”,真是多么恐怖。

1小时前
  • MilkC★WOO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