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无常

战争片匈牙利 / 德国 / 英国2005

主演:Marcell,Nagy,Béla,Dóra,Bálint,Péntek,Áron,Dimény,Péter,Fancsikai,Zsolt,Dér,András,M.,Kecskés,Dani,Szabó,Tibor,Mertz,Péter,Vida,Endre,Harkányi,Márton,Brezina,Zoltán,Bukovszki,Gábor,Nyiri,Jenö,Nagy

导演:拉乔斯·科泰

 剧照

命运无常 剧照 NO.1命运无常 剧照 NO.2命运无常 剧照 NO.3命运无常 剧照 NO.4命运无常 剧照 NO.5命运无常 剧照 NO.6命运无常 剧照 NO.13命运无常 剧照 NO.14命运无常 剧照 NO.15命运无常 剧照 NO.16命运无常 剧照 NO.17命运无常 剧照 NO.18命运无常 剧照 NO.19命运无常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1-08 16:23

详细剧情

二战期间,战争与死亡的阴云笼罩整个欧洲,无一国家幸免。  居住在匈牙利的14岁犹太青年卡维(Marcell Nagy 饰),在乘车探望父亲的路上被纳粹军人拦下,随后被送往集中营。在这个非人的所在,死亡、疾病、虐待、恐惧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听取了好友凯尔泰斯的建议,卡维发誓无论如何也要活着走出这个人间地狱……  本片根据2002年度诺贝尔获奖作家伊姆雷•凯尔泰兹(Imre Kertész)的同名小说改编,并荣获2005年波兰Camerimage电影节金蛙奖和2005年哥本哈根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长篇影评

 1 ) 影片比原著差得多

影片比原著差得多,一开始胶片的色调就预示着要用俗套的手法回忆一个故事,我甚至怀疑导演有没有抓住原著的主题,也许是压根就想抛开它,总之这个故事还是老伊姆莱讲得好。

 2 ) 活着,从春天到冬天…

这里,只有死亡,无关情爱和性。
死亡是必然,活着是造化。

暗黄色的场景随着镜头的伸延而不停切换,明丽的街景,佩戴黄色六角星的男孩、佩戴黄色六角星的人群、生离意味死别的告别仪式……
快乐与悲伤如此剧烈的摩擦,在辗转纳粹集中营之间,快乐、恐惧、盲从、悔恨、仇恨、绝望、回忆、又纠缠些许温馨。本我挣扎于尊严与困顿之间,超我游弋于快乐与忧郁之间……

让我感觉惊喜的是,排笛的多重运用,从孩童时代的内心独白,到纳粹的漂泊冷遇,再到群颤弦乐慢慢展开的历史之门。管风琴的出现,拉开了有一段厚重的画面。留白的女低音,伴随萧瑟感的排笛声,营造了很沉的不祥。最后的布达佩斯,早已找不到当初的影子,悲惋中的小提琴声,带着一种身心脆弱和对活着的坚持。

从春光明丽的早晨到一切暗淡的冬日,希望的微光清越忧伤,孱弱的躯体蕴含活下去的力量,从春天到冬天……

 3 ) 非关命运

电影的题材并无新意,但或许是由于那场灾难波及的广度,每一个国家的犹太人都需要对全世界倾诉自己所遭受的苦难,如《最后一班地铁》中的法国、《无以为家》中的德国、《美丽人生》中的意大利、《钢琴家》中的波兰,匈牙利影片的代表也曾有悲情浪漫的《黑色星期天》。但这次是直接展现一个男孩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是关于一段心灵的成长和人生的感悟。必须指出的是,影片并没有大肆渲染集中营的残忍和恐怖,忽略了大屠杀的场景,只是静静的描述在非人道待遇下的生命挣扎,通过人物在悲惨境遇中的主观感受烘托出集中营的黑暗气氛。虽然影片的目的是揭露黑暗,但基调却是金黄的暖色,时刻用人性中留存的关怀和温暖给人以明天的希望。整部电影节奏舒缓、画面精致、主题深沉,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都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大片,但对我来说总觉得有些审美疲劳。片名提得很抽象,我不知道如何跟剧情联系起来,是想说犹太人的苦难与宿命无关,还是想教育人们在逆境下保持维系希望的努力?当最后男主角回到家乡的时候,人们都要他忘记那段苦痛经历,但他从中领悟到的人生哲学似乎是对过往的勇敢面对和欣然接受,记得在那暗无天日的岁月里也曾有过刹那的幸福感觉,正是这一丝幸福让他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或许人生非关命运,只关乎体验吧。

 4 ) 将人类史上最难堪晦暗的一页,化为触手可及的真实生命经历,甚至扩展为一种对存在的领悟

儘管格拉帕多梦样的摄影,是多麽地慑人,颜尼欧莫里克奈哀柔的配乐,是多麽地醉人,我仍感到有些意兴阑珊,直到影片最后,离开了集中营,我才惊喜地看到了一个崭新开阔的视野。

匈牙利作家因惹卡尔特斯的集中营遭遇与他的作品,不禁让人想起同样见证恐怖浩劫的义大利化学家及文学家普利摩李维。

李维认为,集中营裡的是非道德与行为心理,无法以黑白两极做武断地划分,而是处在一种“灰色的地带”,而只有跳脱出简化、戏剧化的批判与强调,让大劫难回归到清晰理性的生活记忆、回归到善恶交杂的“灰色地带”,才能让后世理解并身历其境地感知,如此那段历史,才不会遗忘。

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因惹的文字中,我们正可以看到这种精神的体现。你会发现,因惹用一种接近自然主义文学的笔触,来描绘他少年时期进入集中营将近一年的经历,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没有咬牙切齿的愤怒,而是以长篇长篇的琐碎细节,冷静克制地说出那一日度过一日的历程。甚至,他还不时以身处一列前进的火车,有时停顿、有时超速,经过一站又一站不同的风景,来形容自身的体验。

而这一切,正如同电影,在小说最后章节的后段,凝聚成一股撼人的庞大力量。

同为电影编剧的因惹,在影片最后的返乡过程,给了观众许多没有解释却充满意趣的小段落。那包括了一个小说中未提及的美军军官,暗示著大难不死的少年男主角,应该到自由世界找寻“更好的机会”;也包括了一个形貌严肃的老人,在车站追问男主角,是否曾亲眼见过“毒气室”;还有在返乡队伍裡的另一个少年,在浴室裡被发现他曾是“亲卫队”的身分,而遭到殴打、移送审判;而在电车上,一个仗义帮助男主角的男子问他,回到故乡,心理感觉如何?男主角只淡淡地说:“只有厌恨”;而当他在离开失去的家时,见到了他爱慕的女孩,他又说:“我已无法再感受到愤怒了。”

“甚至在那儿,烟囱冒出汩汩浓烟的空档中间,也会出现很像是幸福的那种感觉。每个人开口都问我‘可怕’、‘恐怖’的事,可是这个经验反而最令我质疑。下次,如果还有人问起,我要告诉她们我在集中营裡曾感受到的幸运,如果我还记得的话...”

因惹完美地在剧本情节、对话与旁白中,找到了与原著所提炼出相称的一种“灰色”与“淡漠”。而那样的态度,并非一种看透世事的豁然达观,而是一种对生存与痛苦的理解与妥协,不仅呈现出身体与心理,在经历过严酷摧残后的麻木与衰老,也将生命存在的本质,不经遮掩包装地赤裸袒裎出来。

“如果有命运,那麽就不可能有自由...自己就是命运”。和多数自然主义作家的宿命论调大不相同,因惹拒绝以不可理解的命运,来解释那段历程。因为这不是上天所安排的路途,而是他用每一个存在的当下时刻,用一步一步踩过泥泞的真实脚印,累积出来的生命轨迹,无法抹煞,也无法摆脱。

影片尾声,男主角站立在家乡黄昏的街头上,意识到这个特殊的时刻,正是他在集中营裡最喜爱的时光。而当他记忆起那股气氛、那些琐细的回忆、那些曾帮助过他的人们,突然间,有了一种“心如刀割般痛苦、无奈的乡愁”。此刻幽幽淡淡的画外音,搭配著导演梦样光线下的远眺镜头,竟然产生了一股无言沉默的力量,穿入我的胸口,震盪了我,而我在那刹那间,也彷彿切身感受到那种无以言喻、无法解释的痛楚与哀伤。

或许就是知道,只有自己才能够不一厢情愿、不夸张猎奇地描绘出他脑海中的“真相”,所以因惹选择自己将小说改编为电影剧本。然而,也或许因为了解两个小时长度的电影,无法完整呈现原著中的细琐、缓慢行进的日常生活气息,所以导演拉祐寇泰在堆砌著每一个像是欲言又止的小段落时,用悠缓的淡出做为连接,就像是轻轻地闭上双眼,让情节像是记忆的碎片在脑海中漂过。而出身摄影指导的他,也刻意让整部片的影像,迴避了憷目惊心、惨绝人寰的写实画面,濛上一种带著距离、幻想般的惆怅美丽情调,再佐配大师莫里克奈优美的旋律,让故事洋溢著一股诗意魔幻的感受。

这并不是粉饰,也不是逃避,而是淡化、昇华了集中营宛如“地狱”般骇人、不可思议的印象(注一)。即使是最绝望黑暗的时刻,也会有一丝幻想的喜悦,与卑微的满足,即使是最残暴冷酷的地方,也会有些许善意的温暖。反之亦然。

这就是灰色地带,这才是生存的真相。

因惹卡尔特斯的小说,将人类史上最难堪晦暗的一页,化为触手可及的真实生命经历,甚至扩展为一种对存在的领悟。化为电影,或许影像并无法全然抓住精髓,却在精心妥贴地为文字服务的同时,让作者的某些企图,得到适切的力道,唤醒了冷眼旁观的观众,内心中隐藏的生命共鸣。

于是,这段历史,才不会被遗忘。

﹝注一﹞纳粹党曾说:屠杀犹太人这件事一定不会洩漏、传播出去。因为经历过屠杀的都死了,而倖存者所说的故事太恐怖,所以不会被相信,又因为他们会反覆一直说,说到本来相信的人也会厌烦而变得不信。

 5 ) 这是集中营,不是夏令营

  Movier 2006-11-20 2:38:00

被送去集中营之前,战争的阴霾还未遮蔽住尤卡清澈的眼睛。在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年眼中,战争如同生活中的浪漫小插曲,而集中营,或许和夏令营差不离吧。

突如其来地,他被抽离了原来的生活。胸口的黄色小星星取代了手中的一纸通行证,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遣往集中营。

与以往的集中营体裁电影不同,《命运无常Fateless》几乎没有关于屠杀的笔墨渲染,但死亡的阴影却一刻不曾消散。影片从一个十几岁孩子的视角,对饥饿和劳役做了入木三分的刻画,让人揪心。影片的色调也由原本暖暖的黄色调变成了无尽的灰白,宛如尤卡毫无血色的脸庞。

影片的最后二十分钟,描述了重获自由的尤卡归乡时的所见所闻。一个被死神触摸过的孩子,回望集中营的苦难历程,却如同回味一场夏令营般不温不火。

当人们惊呼,集中营简直是人间地狱时,他能淡淡地否定:“不是地狱。地狱不存在,集中营存在。”当人们安抚他一切痛苦都已经过去时,他却还心存依恋。这种依恋,是一个已经成长的灵魂对自身存在的一种肯定。——无论这种“存在”是作为一个人,还是一个编号。
 

 6 ) 他说过两段话,我很喜欢。

纳粹片。当然,我最爱还是《美丽人生》。这部也相当有新意。主演是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被抓进集中营,那一刻,他已经结束了他的童年。他以自己的视觉,去习惯集中营内的生活。好心的犹太人,给予他很多帮助,他最终活下来了。

他说过两段话,我很喜欢。

他们可能会恨我,皆因这颗星,但他们不是憎恨我个人,而是憎恨全部犹太人,不是你或我,而是犹太教义,对,是全部。仇恨应视乎个人的表现而定,不是单凭那颗黄星。

我觉得人的生命很单纯,我忆起曾经救过我的人,这是我首次对他们有些微怨恨,是出于爱意的怨恨。我们不应言过其实,我接受以交换食物引起的争议,我环顾平静昏暗的广场,在饱受蹂躏的街上有过很多承诺,我内心已做好准备,我会继续我的余生,还记得妈妈为我做好准备,希望我成为一名工程师或医生,我相信未来的日子,没有任何事是不能忍受的,在我过去的经历里,布满着无可避免的陷阱,等待我的,将会是快乐,在折磨和烧尸烟囱以外,还有很多快乐的事物,人们只会问我可怕的经历,下次如果他们再问我,我会谈论营内快乐的往事,当然,是要他们问我,而我尚未忘记。

(盯着电影,然后不断暂停记下台词真不容易……)

 短评

真实,琐碎,冗长. 导演没有加入过多的个人情感

2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还行

盟 軍 有 個 鐵 金 剛

6分钟前
  • feelzero
  • 推荐

卡维有几次机会逃离厄运,但是他把自己交给了命运。这是否也暗示着犹太民族苦难的宿命?

9分钟前
  • 章鱼
  • 推荐

4。导演毕竟是个摄影啊

13分钟前
  • Mannialanck
  • 较差

经历过犹如地狱般存在的集中营后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了

1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虽然是处女作,但胜在有感染力

20分钟前
  • 解夏罂粟
  • 力荐

命运

24分钟前
  • xjc_jovi
  • 推荐

地狱不存在,集中营却存在。

28分钟前
  • 心知_道
  • 力荐

导演处理的手法比较古典,摄影出身镜头也漂亮。丹叔其实算是客串吧,就出来了两场戏,加起来不到五分钟。

32分钟前
  • 胖丁桃
  • 还行

电影永远比不过先入为主的原著,但已经非常优秀了,哪怕剪掉了那么多画面。短短几句说不清所有,这电影或许能加深对小说内容的认识。好配乐。导演看这本书的时候哭过吗?

33分钟前
  • 煤桶骑士
  • 推荐

还没遭受集中营折磨的人们对归来的幸存者说着“一切都过去了,这才是最重要的”,好像他们真的经历过。正常世界里仿佛还没有集中营里互相帮助的那份真诚。

35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有《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这样的优秀电影珠玉在前,本片单独来看并不显得格外突出,但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①原作作者曾获得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本人因为犹太人身份被投入进奥斯维辛集中营,这部小说更多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其中的细节更具可信性;②电影的拍摄取景也是在真实的集中营原址;③电影的后半部还描述了从集中营出来之后,在国内遭遇的冷漠,这就使得这部电影的思考层面更为深刻。140分钟的电影大部分场景是在集中营内,人物和场景氛围还原度非常高,观影过程让人感到持续的沉闷和窒息,但也有不足之处,例如,从小男孩主人公濒死到得到很好的救助看护,其背景交代语焉不详,后面看到美国军官才知道,应该是集中营获得了解放。三星半。

40分钟前
  • 小蚪
  • 还行

从另一个角度看集中营对人的残害

42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包租婆:如果我们的儿子没死,也该有他这么大了。包租公:如果他能好好读书的话,我看他将来不是做医生就是做律师。包租婆:不过看他的样子应该当武师。”这不是跳戏,这是命运!

44分钟前
  • DingXiyang
  • 推荐

难得看到有犹太人反思的片段。

45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很喜欢Ennio Morricone配乐的阵阵排箫,平实中透出一份悚然。

48分钟前
  • 年轻的老太
  • 还行

类似的电影很多很多,所描叙的内容也大同小异。这部片子没什么惊喜,只是告诉人们,在生命最底线面前,尊严往往不值一提。

52分钟前
  • 萬和生
  • 推荐

卧槽高中看的小说居然已经被改变成电影了...

54分钟前
  • colleen1211
  • 还行

匈牙利大屠杀题材影片,影片根据2002年度诺贝尔获奖作家伊姆雷- 凯尔泰兹的同名小说改编,不同于以往表现此类题材影片的视角,没有过分渲染大屠杀的恐怖,而着重描写了非常时期的点滴快乐和人追求尊严的努力。

56分钟前
  • 乌咪
  • 推荐

改編自伊姆雷的自傳體小說,在這部納粹集中營題材的影片/文本中,創作者沒有極力渲染同類題材中的戰爭批判與控訴,而是反思戰爭對於個體的影響。片末,卡維的獨白非常有趣,相對於外界的同情心施捨的隔岸觀火,集中營里的生活反而因為個人的歷驗具有了溫暖的情意。對於痛苦,他者永遠無法感同身受。

57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